长江文明

长江文明

作者:冯天瑜马志亮丁援

出版社:中信

出版年:2021年9月

ISBN:9787521725735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长江文明》内容简介

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印证。自唐宋以来,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长江孕育并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勃兴与流变。本书纵览古今,在全球视野之下,综合介绍了长江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化优势,及其发展历程、文化分区。长江全流域资源丰厚、人文兴盛、经济繁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符号,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维持着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长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历数了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与长江文明进行对比辨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考察也是逐步形成的,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区域阻隔,从中华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对长江文明的整体性认知,详解长江、黄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本书提纲挈领、面面俱到,从时间、空间、自然、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同时又简明、易读、丰富,是史学名家面向大众推出的文化读本,一书通晓长江文明分支及内核。在长江文明的统一概念之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成体系,因此本书也是剖析长江全流域自然条件与人文理路的指导性书籍,对长江地区未来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江水滔滔而逝,奔涌数千年,长江沿岸孕育了太多中华文化地标、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英杰,形成了推动中华大地不断更新发展,塑造我们共同的民族品格与家国记忆的强大文化力量。在长江文明这一统一的概念之下,文化记忆与遗存将更成体系,唤起对长江流域历史与将来的更多关注。
冯天瑜,历史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著有《中华文化史》《“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张之洞评传》等。
马志亮,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研究员,著有《秦礼仪研究》《武昌老建筑》《样式雷》等。
丁援,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秘书长,著有《文化线路》《堪舆》《一本书读懂中国建筑》《武汉历史建筑图志》等。

作品目录

长江礼赞
导言
第一章:自然长江
第一节
流域
一、巨川初成
二、地理状貌
第二节
干流
一、上游
二、中游
三、下游
第三节
支流
一、雅砻江
二、岷江
三、嘉陵江
四、乌江
五、沅江
六、湘江
七、汉江
八、赣江
第四节
湖泊
一、洞庭湖
二、鄱阳湖
三、巢湖
四、太湖
第二章:自然长江认知史
第一节
主干之辨
一、江汉混淆
二、岷山导江
三、“金沙江源头”说
第二节
江源考察
一、望源兴叹:康熙朝的江源考察
二、布曲为正:乾隆朝至近代的江源水系描述
三、沱沱河还是当曲:现代人的江源考察和争论
第三章:大河文明纵览
第一节
诸大河文明
一、尼罗河文明
二、两河流域文明
三、印度河、恒河文明
第二节
“人类文明发生线”横贯长江流域
一、自然条件
二、方位特色
三、文明标志
第四章:文化分区
第一节
上游:羌藏文化、滇黔文化、巴蜀文化
一、羌藏文化
二、滇黔文化
三、巴蜀文化
第二节
中游:荆楚文化、湖湘文化
一、荆楚文化
二、湖湘文化
第三节
下游:赣皖文化、吴越文化
一、赣皖文化
二、吴越文化
第五章:文明演进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母亲河
第二节
经济文化重心南移
一、南迁的外因与内因
二、南迁征象
第三节
近代文化的推进线路
一、开埠通商的深入与轮船航线的开拓
二、洋务运动与长江工商业的兴盛
三、长江文明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第六章:水运交通
第一节
早期运河工程
第二节
长江与黄河的纽带:汉江
第三节
近代航运
一、外商轮船驶入上海
二、长江近代航运业的兴起与发展
三、抗战初期长江大撤退的剪影——宜昌大撤退
结语
守护与瞻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