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

圈子

作者:SOHO小报编辑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5-05-01

评分:5分

ISBN:7535430163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圈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潘石屹公司内刊的结集。谈到出书的初衷,一大早从北京全球财富论坛上抽空赶来的他,以轻松俏皮的“潘氏语言”说道:我们这种盖房子的公司,*离不开观念。
作为开发商,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早以擅长制造概念和文化活动而名声大振,他曾经将自己首个开发项目现代城的楼书以书籍的形式来传播,开拓出了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和商业推广手段。今天,带着一本脱胎于企业内刊的新颖图书来亮相,潘石屹又讲出了一番道理。“著名建筑师库哈斯有一本写建筑的书,但是通篇讲建筑本身的内容却特别少,他讲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好的建筑都是反映时代精神的。像我们做开发商的,也离不开时代精神,如果不了解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那么做出来的东西就跟小孩子搭积木差不多,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的,也不会成为这个时代*重要、标志性的产物。”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潘石屹就一边盖房子,一边不断推出文化方面、艺术方面的作品,他认为这样做会带给社会以真正的价值。
如今,潘石屹公司的内刊《SOHO小报》,不仅成为房地产圈子里人人必看的一本读物,也扩大到文化圈、知识界,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一份企业内刊的范畴,成为国内*受好评的刊物之一。这次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圈子》一书,就是将历年刊发的精彩文章进行了一次新的加工和系统的总结。说到开发商为什么做内刊,潘石屹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沟通,在中国特有的、以期房销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上,特别需要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以达成客户的信心。”但是,从《SOHO小报》上,人们却看不到一丁点的楼盘广告,从头至尾的文章、图片都跟一本人文类杂志差不多,*多在*后一页登一条该公司*近组织的客户联谊活动而已,这又是为什么?潘石屹解释道:“现在几乎所有的开发企业都在热衷做内刊,但是很多做的太死了,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说的都是企业一个小圈子的事,视线太窄;二是自己给自己做广告,让读者很厌烦。因为现在的人都很忙,只要看你的刊物就是对你的*大肯定,所以就不要贪图太多了。我们自己*早也走过一些弯路,但现在已经找到了一种商业传播和大众阅读的平衡。从这本内刊里,你会发现它并没有固定、明确的目的,每期都变换一个话题,带给人们的是多样化的思考,是不同的文化方式,这种非固定的模式也就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圈子 本书特色

一样的作者,不一样的文字。作为一本非公开发行的内部刊物,《SOHO小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及相关的生活方式做着不同的梳理和阐释。
社会生活质量的好坏还是可以用这样的标准来度量的,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人们会获得较大的自由生活空间,较少受到压抑;而在一个运转不良的社会,人们自由生活的空间较少,选择的余地较少,各种欲求受到较多的压抑。
——李银河
上海有太周到规整的石头森林,及太周到规整的中产阶级安稳倾向。不够出格和野性。而北京因为不容易靠近,呈现出某种矛盾的迷人气质。就像一个乍然出现,无限神秘的男子,带着被想象膨胀出来的无限可能性。
——安妮宝贝
我惟一祈求的是,新北京、大北京的建设,应该具有美丽与合理的理念,应该像50年前不得不改造天安门广场的前辈那样,对北京城的古典秩序给予足够的尊重。
——王鲁湘
经典的毁弃不容争议吧?传统的去留不容争议吧?再过五十年,我们还有可争议的么?
——刘苏里
现在的年轻人沉浸在写字楼和没完没了谈论投资、营收的鸡尾酒会上。他们不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对社会问题了无兴趣,甚至对性爱都提不起热情……青春生命的丰富与层次感,被贪婪、浮躁与投机热情简化得单调乏味。
——许知远
我们已注定是无家的人,也终有叶落的时候,但那时,或许只能像《阿甘正传》开始时的那一根羽毛,在风中飘来飘去,虽然我知道根在哪里,但是妈妈,我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白岩松
东西部的差距是在不断扩大,主要是当今世界的西方发达国家,以科学民主武装起来的“海浪”,在实力上早已超过了当年横扫欧亚大陆的“草原狼”。
——姜戎
从社会学角度扯,这些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真没有太大变化,而这个“没有变化”实际上意味着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在定型化。我概括了三条:阶层之间有边界;阶层内部有认同;社会流动常规化。现在基本不存在80年代时期由于体制变化而产生的社会阶层的剧烈变动,说白了就是到了今天谁穷谁富已经基本定型了。
——孙立平

圈子 目录

NO.1 遥远的对视
NO.2 你明天回不回家?
NO.3 塔吊淹没北京
NO.4 小街
NO.5 登上这高高的写字楼
NO.6 在那遥远的地方
NO.7 物质主义下的艺术
NO.8 圈子
NO.9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NO.10 马列主义怎样和中国革命相结合
NO.11 我的主编生涯
NO.12 2004年的日子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