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社群

动物社群

作者:[加拿大]休·唐纳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1

评分:9.1

ISBN:978755984361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近年来,人类与动物关系持续恶化,而传统的动物权利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着双重困境,不足以回应当下的问题。本书旨在提出全新的思路,从“社群”概念出发,将公民身份的框架应用于动物权利问题,以建构一种拓展性的动物权利论,并由此思考多样性的人类–动物关系所衍生的不同类型的义务,以期弥补现有的动物理论存在的缺陷,重新建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推动动物权利的发展。

*获奖情况

获2013年加拿大哲学协会图书奖(Canadi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2013 biennial Book Prize)。

*媒体/名人推荐

动物权利论争中一个了不起的里程碑。借用诺齐克对罗尔斯《正义论》的形容,动物权利理论家要么必须在《动物社群》提出的理论范围内工作,要么解释为什么不这么做。

——《价值探索杂志》

精彩又具开创性……一种丰富而新颖的理论,颇多值得称许之处。《动物社群》是对动物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重大贡献,也将启发更多有趣的讨论。

——《哲学家杂志》

深刻严肃,文采斐然。《动物社群》是一本勇敢的书,一次智性之旅。它是自辛格的《动物解放》以来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对那些想改变人类对待动物方式的人来说,它能带来很多启发。

——《加拿大文学评论》

无论是对现有动物权利理论的批评,还是对政治理论的概述,都极具说服力……对有关动物权利的论辩做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当代哲学杂志》

作品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动物的普遍基本权利
动物自我
对有人格者的正义与自然的价值
自然的他性
对“大争论”的总结
动物基本权利的不可侵犯性与普遍性
结语
第三章 用公民身份理论拓展动物权利
普遍权利与公民权利
公民身份的功能
人类–动物关系的多样性
第四章 动物权利论中的家养动物
对驯化的定义
人道对待与互惠的迷思
对家养动物的废除论和绝育论
门槛论
努斯鲍姆与物种标准原则
结语:当前各种动物权利论思路的局限性
第五章 家养动物公民
反思公民身份
最近的残障公民身份理论
家养动物可以成为公民吗?
迈向一种家养动物公民身份理论
结语
第六章 野生动物主权
传统动物权利论对于野生动物问题的处理思路
一种面向野生动物社群的主权理论
积极援助与干预
边界与领土
主权社群之间的公平合作条件
结语
第七章 边缘动物居民
边缘动物的多样性
居民模式的必要性
人类政治社群中的居民身份
确定动物居民身份的相关条款
结语
第八章 结语
· · · · · ·

作者简介

[加拿大]休·唐纳森(Sue Donaldson),动物权利活动家,加拿大女王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护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和动物伦理。发表过多部散文、戏剧、学术专著。女王大学“哲学、政治、法律和伦理学中的动物问题”研究小组发起人。

[加拿大]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政治哲学家,加拿大女王大学哲学系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研究领域为多元文化和动物伦理。曾获得加拿大政治科学协会麦克弗森奖、美国政治科学协会拉尔夫·本奇奖,并于2004—2006年担任美国政治与法律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当代政治哲学》《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多元文化公民权》。

译者

王珀,山东济南人,哲学博士。

精彩摘录

我们要让人们对动物正义计划感到激动,去开发人类在创造性、科学发现和亲和性上的巨大能量潜力。我们不必向读者隐瞒,我们是《星际迷航》的超级粉丝,我们欣赏这部剧关于物种间的接触、共存与合作的伦理。我们可以把这种伦理总结为:在与新的“生命形式”相遇时,我们应当保持谨慎、好奇和尊重。有些物种没有准备好、或不愿意从与星际联邦的关系中获益,那么就应当让他们不受干扰地沿着自己的轨迹去发展。通过与跨星系旅行前沿的物种进行“第一次接触”,来评估一个物种是否想要成为联邦的政治社群的成员。而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次接触被委任给联邦最得力的外交官,配备最先进的科学手段和最发达的技术资源,以实现最大可能程度上的交流,而且要遵守“不伤害”的最高禁令。企业号遇到了很多没有能力产出莎士比亚(或斯波克或戴塔)、没有人类语言或人类道德反思能力的物种,但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具有适应性的心智和意识,所以得到了同样的伦理尊重。比较一下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间接触的现实,我们难以想象一种比这更残酷的对比。但还是不妨想象一下,假如我们在另一个星系发现了一只类似于大象、或鲸鱼或鹦鹉的动物,我们会多么兴奋,我们会如何不遗余力地去研究这种神奇的新生物,去欣赏牠的独特性,并且尽最大可能地与之友好接触。假设我们产生了杀光这个物种、或奴役它、或夺取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的念头,这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然而,我们正是这样对待这些与我们分享地球的独一无二的神奇动物的。我们似乎不能心怀尊重和敬畏地看待牠们。抛开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个非常可悲的历史背景,假如我们是在中立的领土上与牠们第一次相遇、用新鲜的眼光看着牠们,我们肯定不会是这种态度。

——引自章节:8、结论


别化和幼态化现象是相伴而生的。当人类在别化中挑选了一项幼年特征,如较低的攻击性或者说“温顺”,其他的幼年特征也会一同出现,比如耷拉的耳朵、扁平的鼻子、喜欢玩要等等。随着时间推移,被驯化物种的成年个体会呈现出一些过去仅在其祖先的幼年阶段才会有的特征。废除论者似乎觉得这一过程是不自然的、卑下的。但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幼态化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演化形式。如果幼年特征在特定环境中最具适应性,那么它们就会被选择。幼年特征包括探索的意愿、学习的能力、在社交活动中对物种界线的不敏感性。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这些特征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可以保持至成年。例如,斯蒂芬·布迪安斯基(StephenBudiansky)指出,上一次冰川期的气候变化更有利于适应性较强的动物,而不是生态位特化的动物。大自然选择了幼年特征(例如喜欢探索新领土以寻找食物、有能力通过学习来适应环境变化、愿意进行跨物种合作),使某些物种幸存下来,而另一些物种则灭绝了。(Budiansky1999)在这个气候与环境的剧变期,许多动物经历了一个“自我驯化”的过程。

——引自章节:对家养动物的废除论和绝育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