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道德经

作者:黄元吉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96-10

评分:9.5

ISBN:978722403481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黄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或清代道士。

根据《乐育堂语录》的序文,黄元吉先生是元代人,平时遁形隐迹,直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才聚徒讲学。然以此言之,黄元吉在世之寿几近千岁,并不合理。《乐育堂语录》序文所提到的元代黄元吉与清代黄元吉应非同一人。《新译乐育堂语录》的作者戈国龙所持的态度是“从学术的立场上说,则凡无有确切证据的事,都要存疑,也许两人同名纯属巧合吧!”

黄元吉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2年)在四川富顺设“乐育堂”讲课传授道学十余年。于清光绪年间讲解《道德经》,后经整理成《道德经讲义》,于光绪十年(1884年)刊刻发行。

关于黄元吉的辞世,比较详细的叙述在李乐俅的《访道语录》:“黄元吉祖师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另外,...

()

作品目录

1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自序
2 第一章 众妙之门
3 第二章 功成弗居
4 第三章 不见可欲
5 第四章 和光同尘
6 第五章 不如守中
7 第六章 谷神不死
8 第七章 天长地久
9 第八章 上善若水
10 第九章 功成身退
11 第十章 专气致柔
12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13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14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15 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16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17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18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19 第十八章 大道废
20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21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22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23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24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25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26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27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28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29 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30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31 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32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33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34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35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36 第三十五章 往而无害
37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38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39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40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41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42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43 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44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45 第四十四章 多藏厚亡
46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47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48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49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50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51 第五十章 生生之厚
52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53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54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55 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
56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57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58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59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60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61 第六十章 两不相伤
62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63 第六十二章 为天下贵
64 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
65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执
66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67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68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69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70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71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72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73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74 第七十三章 不召自来
75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76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77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78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79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80 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81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82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 · · · · ·

作者简介

黄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或清代道士。

根据《乐育堂语录》的序文,黄元吉先生是元代人,平时遁形隐迹,直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才聚徒讲学。然以此言之,黄元吉在世之寿几近千岁,并不合理。《乐育堂语录》序文所提到的元代黄元吉与清代黄元吉应非同一人。《新译乐育堂语录》的作者戈国龙所持的态度是“从学术的立场上说,则凡无有确切证据的事,都要存疑,也许两人同名纯属巧合吧!”

黄元吉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2年)在四川富顺设“乐育堂”讲课传授道学十余年。于清光绪年间讲解《道德经》,后经整理成《道德经讲义》,于光绪十年(1884年)刊刻发行。

关于黄元吉的辞世,比较详细的叙述在李乐俅的《访道语录》:“黄元吉祖师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另外,...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⑧大器免成:即大器无成。此句传世本皆作“大器晚成”,流传既久,已深入人心。但是帛书本此句作“大器免成”,竹简本作“大器曼成”。通行解读因受传世本影响,仍解读“免成”、“曼成”为“晚成”,实则“免成”即免于成,即无成之意,“免”即免去之意,应读如本字,不可读作为“晚”之借字。“曼成”亦即“无成”,“曼”可解释为“无。”《小尔雅·广诂》云:“曼,无也。”《广雅·释言》亦云:“曼、莫,无也。”此句解释为“大器无成”于义较传世本为可取。就常识而言,既说方就有隅,既说音就有声,既说象就有形,说“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加一“大”字,则“方”变成“无隅”、“音”变成“希声”、“象”变成“无形”,其义皆前后相反,这正是在否定的表述中肯定“大方”、“大音”、“大象”的“大”,肯定其超越于规定性之上的非凡的特质。“大器免成”一句解释为“大器无成”则恰与上下文意相符。“大器”与“大方”、“大音”、“大象”一样,都是道的化身,道不成不坏,大器也无所谓成与不成,故日无成。若作“大器晚成”,则既与上下句例、文意不合,亦颇失其思想之本义。今人于此已有所辨析,可参考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校释》、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又北大汉简本《老子》此句作“大器勉成”,“勉”与“免”同音通假。今从帛书本作“大器免成”。

——引自第161页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0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0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0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0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3...

——引自章节:1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