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墓

读墓

作者:郑嘉励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2-10

评分:8.4

ISBN:978721310782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郑嘉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宋元明清专业委员会委员、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长期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和研究,主要著作有《浙江宋墓》《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等,业余从事杂文写作,出版有《考古的另一面》《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考古者说》等。

作品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南宋墓葬的形态与制度
第一节 地下墓室
一、土坑墓
二、砖室券顶墓
三、砖(石)椁石板顶墓(灰隔墓附)
四、砖石合筑双层顶墓
第二节 随葬品
一、日用器物随葬
二、明器
三、地下世界等级制度的消弭
第三节 地表墓园
一、墓园制度
二、墓阙
三、墓祠
四、多层次的墓祭
第四节 墓地择址与堪舆术
一、南方系统的堪舆术
二、形法墓地与五音墓地
第五节 火葬
第二章 合葬与族葬
第一节 夫妻合葬
一、同坟异穴合葬与隔墙小窗
二、夫妻合葬的“左右”位次
三、一夫二妻合葬
四、妻妾合葬
五、昭穆与昭穆葬
第二节 两代人与三代人合葬
一、父子合葬
二、母子合葬
三、三代人合葬
第三节 江南的族葬墓地
一、小地理空间的山地型家族墓地
二、大地理空间的松散型家族墓地
第四节 “江南无族葬”辨
一、多占风水
二、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的比较
第三章 从中原到江南
第一节 中原的五音墓地与昭穆墓地
一、安阳丰安韩琦家族墓地
二、新郑神崧里吕夷简家族墓地
三、蓝田吕氏家族墓地与昭穆葬实践
第二节 南渡移民视角下的江南墓葬新观察
一、承袭中原旧俗:以风车口墓地为例
二、全面在地化:以巩庭芝和韩琦后裔为例
三、道与术之间:以绍兴茶山、武义明招山为例
四、昭穆葬的宋元明转型
第三节 南宋皇陵
一、皇陵制度与角音昭穆葬
二、宋六陵的形成与位次复原
三、永阜陵与永茂陵:从五音墓地到形法墓地
第四节 明代皇陵的制度渊源
第四章 南宋的志墓碑刻
第一节 圹志、墓志铭、神道碑、墓上小碑
一、圹志、墓志铭与神道碑的合流
二、圹志与神道碑的区别
三、圹志与神道碑在墓地中并存
四、墓上小碑
第二节 出土墓志概况及相关问题
第三节 墓志分布时代和地区不平衡的原因
第四节 墓志的物质性信息
一、墓志作为随葬品在墓室中的陈列位置
二、墓志作为随葬品在家族墓地中的陈列位置
三、墓志的形态、材质与“可视性”问题
· · · · · ·

作者简介

郑嘉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宋元明清专业委员会委员、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长期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和研究,主要著作有《浙江宋墓》《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等,业余从事杂文写作,出版有《考古的另一面》《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考古者说》等。

精彩摘录

我们通常认为地下的考古发现,例如墓葬,不同于古代文人夹杂着个人动机的文本,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史料,可以借助它还原真实的历史。其实,这种笼统的说法充满了认知上的陷阱。姑且不论考古材料阐释中的主观因素,也只能说地下墓室是承载着古代丧葬观念的客观材料,而其反映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通常是“变形”的,并非墓主人生前真实生活状态的再现。墓室规格不能体现墓主人的贵贱,随葬品与其说是墓主人自身趣味的写照,不如说更多折射着他人对其人格的期待。等而下之,墓葬壁画、明器组合、墓志铭的体例格套,无一不是真实生活在地下世界“变形”的镜像。

——引自章节:第一章南宋墓葬的形态与制度


讨论浙江宋墓,将视野前溯至晚唐吴越国是必要的,只有较长时段的比较研究,才能揭示历史脉络的演变轨迹。吴越国墓葬是中原唐墓等级制度传统在江南的体现,但到北宋中期以后,尤其是南宋,地下墓室的等级制度几乎完全模糊了,墓室的规格大小、随葬品的丰薄,甚至采用石椁或砖椁,都只能反映丧家的财富状况和孝子对待丧葬的态度,而与身份等级并无必然联系。从吴越国纳土归宋至两宋之交,虽不过一二百年,但墓葬制度之巨变,可谓翻天覆地。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笔者不敢妄议,但从浙江墓葬地下世界等级制度的消弭这一角度考察,是可以成立的。间题是,我们看到了这一二百年间鉴票等级制度崩坏的结果,却不知崩坏的过程,易言之,北宋早中期的墓葬形态、丧葬观念、等级制度究竞发生了怎样的具体转变,尚有待更多的考古资料来揭示、验证。南宋以后,地下世界进一步向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墓室的等级差异几乎完全消弭。余端礼在宁宗朝官至左丞相,龙游县余端礼墓,为砖椁石板顶墓室,壁面无装饰,长约2米,宽约1米;王淮在孝宗朝后期担任宰相长达8年,金华王淮墓同为砖椁石板顶墓室。而民间豪强,只要财力雄厚,子孝孙贤,则完全可以将墓室营造得更大、更坚固,而尊贵如余端礼、王淮者,不过仅可周身的砖椁而已。我们通常认为地下的考古发现,例如墓葬,不同于古代文人夹杂着个人动机的文本,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史料,可以借助它还原真实的历史。其实,这种笼统的说法充满了认知上的陷阱。姑且不论考古材料阐释中的主观因素,也只能说地下墓室是承载着古代丧葬观念的客观材料,而其反映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通常是“变形”的,并非墓主人生前真实生活状态的再现。墓室规格不能体现墓主人的贵贱,随葬品与其说是墓主人自身趣味的写照,不如说更多折射着他人对其人格的期待。等而下之,墓葬壁画、明器组合、墓志铭的体例格套,无一不是真实生活在...

——引自章节:三、地下世界等级制度的消弭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