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主撰各类著作一百多种,主要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南藩海昏侯》等。
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主撰各类著作一百多种,主要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南藩海昏侯》等。
原始农业的垦殖方式经历了由火耕发展到锄耕的过程,锄耕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稍晚阶段,在中国至迟出现在距今八千年前。这时的农耕活动已有较大规模,已培育出了比较好的栽培物种,收获量也大体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并且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据现有考古资料研究,中国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是在距今近万年前,最早种植成功的谷物主要是粟、黍和水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发现了许多史前稻作遗存,最早的已有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在距今七千年前后,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已比较普遍,并且已培育成功粳、籼两个品种。这些发现证实中国南方是稻谷的原产地之一,国外发现的稻作遗存最早的距今仅六千年上下。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干旱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栽培粟的遗存,年代也超过九千年,是世界上所见最早的栽培粟的遗存,表明北方是粟的原产地。在北方,与粟同样古老的栽培作物还有黍,种植规模及产量可能没有粟那样大。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栽培谷物还有小麦和高粱。过去的研究认为,小麦最早是在西亚培植成功的,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初年;高粱则是赤道非洲的作物,晚到公元3一4世纪才传入中国。可是中国西部的新石器遗址却同时发现过小麦和高粱遗存,年代不晚于距今五千年。最新的估计是,中国小麦最早有可能是在西部高原驯化成功的,至迟在五千年前便引种到了黄河流域,只是种植不很普遍。黄河流域植麦早而又不普遍,主要可能是受到食用方式的限制。中国自古有粒食的传统,麦子粒食口感不佳,赶不上小米,所以人们以粟为主要农作物。而高粱在中国也是独立起源的,起源地是干旱的黄土高原,与非洲高粱没有什么关系。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主要包括谷(粟)、黍、麦、菽(豆入麻、稻等,除麦和麻以外,都有七千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变,变索取为创造,变山林湖海养育为黄土大河养育,饮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内...
——引自章节:第一章饮食与中国远古文化
有了火以后,熟食的比重逐渐增加,火熟的方式也由简单向复杂演进,烹饪技艺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最初的熟食,也就是最原始的烹饪方式,那是最简单不过的了。既无炉灶,也无锅碗,陶器尚未发明,这时的烹饪方式主要还是烧烤,将食物在火中直接烤熟,这方法流传使用到现代,仍可制出美味佳肴。后来还进一步发明了“炮”法,是用黏泥包住食物后隔火烤熟,这方法现代也还在使用。不论烤法或炮法,都不会使人类产生制作釜灶的动机。当石板石块被用作烹饪辅材以后,这种契机就出现了。例如古今所见的“石板烧”,起源一定很早,早在陶器发明之前。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仍有用石板烙饼的,这是远古遗风。还有些民族有用烧热的石块烫熟食物的历史,或以兽皮为锅烹煮食物。这些无陶烹饪法,在世界上许多晚进民族中都有例证,可以肯定是人类早期烹任采用的比较普遍的方式,原始的美味大餐正是通过这些原始的方法烹成的。陶釜、铜鼎、铁锅,是后来常见的炊具。最早出现的陶釜,当是受了这类原始烹法的启示而造出来的,铜鼎和铁锅的铸造也一脉相承。陶釜之前有“皮釜”,还可能有“竹釜”,盛产竹子的南方地区,截竹盛水米等,煨在炭火中,同样能做出香美的馔品,这便是古代文人所说的竹釜,现代仍在沿用,别具风味。原始烹法像这样的例子,可能还有不少。也就是说,专用炊具发明之前,比较标准的烹饪早已开始,不要以为陶器出现之后,人类才进入准烹饪时代。将烹任时代的开端,追溯到陶器发明之前,也不能抹杀陶器的发明给人类饮食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我以为,陶器的发明,应当是绿色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谷物种植成为人类主要的食物获得手段,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谷物成为主要食物,但是如何食用,成了一大难题。谷物一般不宜于生食,起初大概是将谷粒放在热石板上烤熟,或放在竹筒中烹熟,类似方法可能沿用了许多世纪。这样的早期烹法,也见于古人的论述,如《礼记·礼运》郑玄注说...
——引自章节:二、悠久的火食传统
十四十四金陵人,自小喜愛讀書,曾被父母戲稱「只要紙上面有字都能看進去」。因看的故事衆多而萌發寫書欲望,到如今一發不可收拾。喜歡「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田世虹,非常典型的水瓶座B型女生。多重身份。心理咨询师让她洞悉人的内心世界,用工笔的方式刻画人物情感。外交官的特殊经历使她对世界有更多沉淀与思考,因此耗时6年终...
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内容简介 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对文本的语言作出正确解读,是*重要也是*关键的一项工作。本书从语言学、翻译学、文献学...
我相信中国 本书特色 《我相信中国》是哲学家张申府先生的精选集:收入了先生1919—1985年间发表的政论杂著、学术译述、散文随笔;囊括了其在《新青年》《每周评...
比文较字:图说中西文字源流 本书特色 一本为设计师、文字工作者,以及对平面设计感兴趣的人量身写作的关于中西方文字的书;用极具设计感的视觉形式。对比呈现汉字与拉丁...
性文化史纲 本书特色 在人类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文明中父权文化始终都是纲领,把女人真正放在平等地位是所有文明需要完美解决的问题。男人和女人是构成世界的两极,可是在...
资产阶级时代-欧洲风化史 本书特色 “每个时代的风化行为、风化观念、规范并制约性生活的种种规定,*典型*鲜明地表现了各该时代的精神。每个历史时期、每个民族和每个...
红楼女性-红楼人物百家言(全二册) 内容简介 《红楼梦》为“闺阁昭传”,写了大量的女性人物。二百余年的“红学”对女性人物的相关论述也有了大量的积累。有关林黛玉、...
语言分析纲要 本书特色 这本《语言分析纲要》的目的是想简要地介绍一种学习外语所必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跟说本地话的人合作并且用归纳的方法描写出一种语言的语法...
雅舍谈吃 本书特色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
哏儿都说哏儿话-天津话这么说 本书特色 刘思训编著的《哏儿都说哏儿话--天津话这么说》对三千三百多个天津地区(含天津周边地区)的方言俚语,其中包括流行或曾经流行...
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本书特色 转型时代的观念由张灏先生提出,意指1895年以后三十余年间,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关键时代。在此期间中国受...
修辞史与修辞学史阐释 本书特色 《修辞史与修辞学史阐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章为修辞史基本理论的探讨,在第二、三、四章对“诗歌体中联珠格”、“顶真辞格连环体”及“...
咬文嚼字:合订本:2000 本书特色 郝铭鉴主编的《咬文嚼字合订本(2000)》是《咬文嚼字》刊物2000年的合订本。是一份为编刊人编辑的刊物,整个刊物...
《程何极简音乐剧手册》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献给音乐剧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音乐剧的前世今生,从第一
经典常谈 本书特色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向年轻人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读物,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并兼顾传统意见,先后对《说文解字》、《周...
平庸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以流畅的文笔细述了一位知识女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真实生活。刻画了作者成年在河南、战争时期在四川的奋斗历程。通过作者的生活片断,...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陈秉新卷 本书特色陈秉新、黄德宽编写的《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陈秉新卷)》共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古文字考释,共24篇,包括:读金...
文化不会老-名家对谈录 本书特色 这书中二十一对谈话作于2000至2001年,是为当年《艺术世界》“谈话”栏目的内容。这些谈话者皆是文学、绘画、音乐、戏曲、影视...
语言与知识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在现代知识论及其他哲学成就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来系统地描述知识的形成过程,解释其他知识现象。本书首先对传统认识论给予批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