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小史

摄影小史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2022-10

评分:9.0

ISBN:9787547743867

所属分类:绘画摄影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德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和散文家。出身犹太望族。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1933年,纳粹上台,他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论文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出境的数次努力均未果后,身心俱疲的他在法西边境的小城博港选择了自杀。他的著作在其身后大量出版,为他赢得了越来越高的荣誉。

本雅明的思想融合了德国观念论、浪漫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犹太教神秘主义等多个传统中的元素,并在美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有持久而深切的影响。他最广为人知的论文包括《翻译者的任务》(1923年)、《摄影小史》(1931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和《历史哲学论纲》(1940年)等。

译者:

许绮玲,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学博士。著有《糖衣...

()

作品目录

1 摄影小史 / 001
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061
3 绘画与摄影—第二巴黎书简,1936年 / 125
4 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 157
· · · · · ·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德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和散文家。出身犹太望族。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1933年,纳粹上台,他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论文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出境的数次努力均未果后,身心俱疲的他在法西边境的小城博港选择了自杀。他的著作在其身后大量出版,为他赢得了越来越高的荣誉。

本雅明的思想融合了德国观念论、浪漫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犹太教神秘主义等多个传统中的元素,并在美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有持久而深切的影响。他最广为人知的论文包括《翻译者的任务》(1923年)、《摄影小史》(1931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和《历史哲学论纲》(1940年)等。

译者:

许绮玲,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学博士。著有《糖衣...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大众想要散心,艺术却要求专心。对画专注的人整个人投入画中,就像一则中国画家传说所描述的,有位画家刚完成了一幅风景画,随即自我迷失在画中;相反,散心是艺术潜入了大众。关于这点,建筑最足以说明,因自古以来,建筑呈现的是一种以散心和集体方式来感受的艺术品模范,故其感受法则最是具有启发教导性。从史前时代以来,人类就一直是建造者。过去曾诞生了各种艺术形式,而后又一一消失了。悲剧随着古希腊人诞生又随着他们消失,经过数世纪之后才又以“条规”的古典形式再度出现。史诗往往出现在一个民族新生的时代,到了文艺复兴末期就在欧洲消失了。画幅诞生于中世纪时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保证它能永无止境地存活下去。可是居住却是人类持久的需要,所以建筑毫无萧条的没落的迹象,建筑史要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更为源远流长,因此我们要了解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何在,必不能忽视建筑的运作方式。感受建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可用(可居),二是可观。更确切的讲,感受方式可以是触觉或视觉的。如果只想到像一般游客参观著名纪念建筑的感受态度,便会完全误解了感受的意义。在触觉方面,其实并没有任何与视觉观看相通之处,因触觉的感受方式并非靠专注而是靠习惯。但就建筑而言,习惯与适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视觉性的感受,因后者也并非用心专注,而是不经意浏览。可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感受方式却获得了一种标准规范的价值意义。事实上,在历史的重要转型期,人类感官必须面临的任务向来都不仅仅以视觉渠道为主,即不只以关注的形式为主,反而更需要在触觉感受的引导之下慢慢适应。

——引自第96页


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艺术品的“此时此地”——独一无二的现身于它的所在之地——这就是独一的存在,且唯有这独一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摄影与唱片尤其能使作品与观者或听者更为亲近。大教堂可以离开它真正的所在地来到艺术爱好者的摄影工作室;乐迷坐在家中就可以聆听音乐厅或露天的合唱表演。机械复制所创造的崭新条件虽然可以使艺术作品的内容保持完好无缺,却无论如何贬抑了原作的“此时此地”。

——引自第60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