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远房表亲,两人同样来自奥地利,同样在英国生活并开启他们的学术之路。维特根斯坦比哈耶克年长十岁,以其古怪和天才著称。1951年维特根斯坦去世不久,哈耶克就开始为他写传记。由于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的反对,这部传记最终没能完成和出版。但哈耶克的这个文本依然获得了它的“地下”读者群,后来的维特根斯坦传记作者也广泛使用了这份隐秘的文本。
时过境迁,这部沉寂多年“秘传”终于可以公开呈现于公众面前。哈耶克以研究者的严谨,搜集了当时力所能及的书信、日记等第一手资料,不动声色地构建起了维特根斯坦的肖像,传达出一种独一无二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本书尽可能接近原貌地完整呈现了哈耶克的传记文本,同时收入编者克里斯蒂安•艾尔巴赫所写的详尽导读和学者艾伦•贾尼克的评论文字,为研究哈耶克和维特根斯坦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也为普通读者接近两位大师奉上珍贵的历史文本。
◎ 编辑推荐
哈耶克笔下的天才哲人维特根斯坦是什么样?
哈耶克为什么会为维特根斯坦作传?
这部未完成的传记,其历史价值何在?
哈耶克在20世纪50年代末所写作的维特根斯坦传记,集中反映了早期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哲学探索。在维特根斯坦1929年返回剑桥并凭借《逻辑哲学论》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之前,这位天才已经历了传奇般的人生:与罗素和摩尔的师生交往、与品生特的友谊、隐居挪威、战时经历、战后放弃家族财产去偏远山村任小学教师等,也许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人生旅程深深吸引了哈耶克。
维特根斯坦比哈耶克长一辈,去世时在名气上也远超哈耶克,但维特根斯坦离世后,围绕着他产生了许多传闻,影响着这位哲学家的声誉和真实形象。哈耶克和冯•赖特等学者都感到有必要撰写严肃的传记来回应谣言和误解。哈耶克以文献为依据,不过度阐发,形成了这样一部独特的简传,以探究维特根斯坦何以成为维特根斯坦。
这部未能最终完稿的简传,其写作、流传和出版过程也颇具波折和故事性。编者克里斯蒂安•艾尔巴赫和学者艾伦•贾尼克在本书中通过详尽的文本和历史背景研究,将许多秘密一一揭示。
对哈耶克或维特根斯坦感兴趣的人或其研究者,以及对20世纪思想和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有用、有趣的内容。本书不但是一份珍贵且有价值的史料,也是能够吸引普通读者阅读的传记性读物。
◎ 推荐语
哈耶克是第一个系统地从维特根斯坦生前好友那里搜集传记材料的人。他一定早就意识到了,要写这样一部传记,需要做更大量的研究工作。事实上,维特根斯坦的人生轨迹直到几十年以后才得到公开。但是对后来的几乎所有传记作品而言,哈耶克的开创性工作最具价值。
哈耶克的兴趣不同于语文学家或史学家的兴趣,而是旨在为维特根斯坦勾画一幅知识分子肖像。因此,哈耶克未完稿的简传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特别对于研究维特根斯坦是如何被书面刻画的学者而言。
值得注意的是,哈耶克的文本没有表现出任何对维特根斯坦天才的崇拜。相反,这位哲学家被描写成一位非常富有的年轻人,他既有苦恼,也有缺点,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艰难地寻找自己的智性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文本用它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哈耶克没有背弃当初促使他写传记的初衷:维特根斯坦对真、正直和严肃的狂热。而这恰恰也证明了如今出版简传的合理性。
—— 克里斯蒂安•艾尔巴赫
正如维特根斯坦和哈耶克之间存在家族关系,他们之间也存在家族相似性,两人都是大胆的思想家,他们对问题的不懈追求引领他们远远超越了传统学术考察的界限。
——艾伦•贾尼克
◎ 精彩书摘
导言(节选)
乍一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与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1992)的人生轨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位来自维也纳的思想家都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奥地利军队服役过;他们两人均在20世纪30年代移民英国,并在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时加入英国籍;而且二人后来都成为改变他们各自研究领域的重要思想人物。然而,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们在成长经历、战争经历和战后学术生涯方面的巨大差异。
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是远亲:哈耶克的曾祖父辈与维特根斯坦的祖母辈有兄弟姐妹关系,这让二人成了远房表亲。然而在那个年代,一家十个孩子不算罕见,所以他们之间的这种亲戚关系也不足为奇。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在度假或者探亲时偶尔会遇到对方,但二人却从未有过真正的友谊。此外,尽管哈耶克的家庭相当富裕,但其生活条件是无法与维特根斯坦家比的,后者是奥地利帝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和约瑟夫•拉博是维特根斯坦家的常客。尽管如此,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泛泛之交足以让他们在1918年夏末去往意大利前线的火车上认出彼此,对此,哈耶克回忆道:
我的第一个记忆可以追溯到服役期间休探亲假的一天。在奥地利的巴德伊舍火车站,两名身穿制服的年轻炮兵少尉对视了一下,说:“你看起来很面熟。”接着我们互问对方:“你是维特根斯坦家的吗?”“你是哈耶克家的吗?”我现在知道,彼时他重返前线,包里肯定背着《逻辑哲学论》的手稿。但我当时对此一无所知。不过他这个人的许多心理特征倒是在这列从巴德伊舍去往因斯布鲁克的夜车上显露无遗:他对车厢里重返前线的年轻军官报以鄙视的态度,他们趁着酒兴大吵大闹;还有他对世界的某种鄙视。
二人在火车上交谈了起来,但他们并没有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在《逻辑哲学论》1921年发表以前,哈耶克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写作一无所知。这一实际情况同时也暗示了二人之间的另外一个主要差异:当他们在火车车厢里偶遇时,维特根斯坦已经师从伯特兰•罗素学习逻辑多年,并写下了后来发展成《逻辑哲学论》的哲学笔记;他已经服役四年,在东线经历过战斗,失去了像大卫•品生特这样的挚友。与之相比,哈耶克当时刚中学毕业,战争结束前夕才被征召入伍。的确,尽管两人年龄仅差十岁,但维特根斯坦与哈耶克从本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战争的一代与战后的一代。
哈耶克的学术生涯在战后蒸蒸日上。1921年——也就是《逻辑哲学论》首次问世那一年——哈耶克完成了大学学业,其导师是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维塞尔把哈耶克引荐给了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于是后者便成了哈耶克的精神导师。通过米塞斯在维也纳的研讨班,哈耶克成了自由主义学派的一员,他们在思想上与后来被称为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运动相通。实际上,据说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兄弟理查德在一战后的那几年里,决定性地推动了后来衍变为维也纳学派的那些聚会。通过这些学术关系,哈耶克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术环境,在那里,《逻辑哲学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因此,尽管哈耶克在20年代没有见过维特根斯坦,但他显然已经意识到后者是大家崇拜的重要知识分子:《逻辑哲学论》的作者俨然已成为他的导师们和当时维也纳学派中坚力量的偶像,这些人普遍认为此书奇迹般地为他们自己的科学世界观奠定了基础。然而,维特根斯坦自己却对哲学讨论不再感兴趣,事实上,他对任何学术生涯都不再感兴趣。他已在战争结束时完成了自己的著作,三年后这本书问世,在哲学界声名鹊起,但维特根斯坦却认为他已经为哲学贡献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同许多其他退伍军人一样,1919年他在维也纳就读于一所师范学院。从1920年开始,他在下奥地利的偏远山村当小学教师——先是在特拉腾巴赫,然后在普希贝格,最后在奥特塔尔。因此,在这十年里,维特根斯坦与哈耶克的轨迹没有交集,尽管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奥地利度过。他们的人生分道扬镳:维特根斯坦放弃了旧秩序下维也纳上层阶级的生活,而哈耶克则成为即将到来的一个崭新世界的学术精英。
为米塞斯工作了两年后,哈耶克离开奥地利前往纽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他学到了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统计新方法,这让他在重返奥地利后成为米塞斯最宝贵的合作伙伴。1927年初,米塞斯任命他为奥地利商业周期研究所首任所长。当时的哈耶克年仅27岁。他那时开始专攻货币史与经济理论,并于两年后发表了一篇题为《储蓄有不合理之处吗?》的论文。这篇文章引起了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的注意,他那时刚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罗宾斯邀请哈耶克到伦敦讲学,结果他的讲座大获成功,并为他带来了在该学院工作的机会。哈耶克接受了这个工作机会,他的讲学内容为其后来的名作《价格与生产》奠定了基础。在这之后,即在英格兰,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才再次相遇。
◎ 作者介绍
作者 |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奥地利裔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社会思想家之一。曾任教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及德国弗莱堡大学。主要代表作包括《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自由宪章》等。
编者 | 克里斯蒂安•艾尔巴赫(Christian Erbacher),锡根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学者。
◎ 译者介绍
刘楠楠,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耳曼文学系和艺术系。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学博士。译著有《友谊的辩证法: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集1928—1940》。
哈耶克追随祖辈的脚步,成为了科学家
——引自章节:家族关系与家族相似性: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跋)/艾伦
《穿越时空》内容简介:本书为“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之一,主要讲述了十余年来上海网络游戏业蓬勃发展的历程。内容包括上海网络
喬靖夫歷時十年 禁斷超大作暢銷作家 九把刀∕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朱學恆∕金馬獎導演 陳嘉上 一致推薦「殺禪是一個有熱血、有冷血的故事;劇情的安排和角色的計...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
她写月亮:“热情迎上去/冷冷映回来”;她说马:“马是这样美,又毫无媚态”;她谈生命:“卑微顽强,固然感人,可以赞美,但是也非常可恨”;她想起青春:“很自以为挖心...
【编辑推荐】⭐危险哲学家齐奥朗,人生首部短句集!在法国最畅销、最受欢迎之作“与齐奥朗交朋友是有危险的,但这种危险能让你活着。”危险哲学家齐奥朗,用“碎片体”的思...
殳俏,1980年出生于上海,作家、食评人,史学硕士。曾出版美食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吃,吃的笑》、《元气糖》等,翻译意大利作家艾柯文集《带着鲑鱼去旅行》,...
Reddit hails itself as "the front page of the Internet." Its the third most-visi...
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1900年11月1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当代知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讲演者。他不...
《做最好的中层》中层领导处在组织中的中间位置,需要在上下皆有压力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是组织中信息上下畅通传导的桥
庄羽新京派代表作家,编剧。曾就职于瞭望东方周刊。出版小说《此去经年》《风雨读书声》《半张脸》《不是我说你》《圈里圈外》《遍地姻缘》《北极圈失去了地平线》《幸福旅...
Dafydd Stuttard 世界知名的安全技术专家。著名Web应用攻击测试工具Burp Suite的开发者。以网名PortSwigger蜚声安全界。牛津大学...
温病条辨析评 内容简介 《温病条辨析评》分为五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二卷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三卷为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
民法总则[增订四版] 内容简介 民法为法学之基本,亦为社会科学之精髓,与社会之关系极为密切;同时还具有实用性,所以研习民法,在法律学系自不待言,而在法、商学院其...
Thisbookisoneofthefirsttotakeanin-depthlookathowanadvertisingimageworks.Itsituat...
贺力平,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198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专业世界经济史方向,1996年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南顾,豪爽的南方姑娘。擅长用文字影像记录生活,热衷旅行和艺术。多年来在国内外四处瞎折腾,在城市中奔波,在颠沛流离中肆意挥洒青春。眼下潜心于影视编剧制作,力求为时...
陈志远,1983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取得博士学位,曾到日本京都大学、台湾法鼓佛教学院短期访学,2017年秋季担...
Acollectionofpoemsandproserememberingloveandlovedones,reachingfromEasttoWest.
现代工业化学-(第二版) 本书特色 本书针对普通本科院校教学需要编写,结合第1版使用情况进行修订,切合当前教改形势。现代工业化学-(第二版) 内容简介 现代工业...
当我遇到某些人时,我该说些什么?当有人推荐我去找别人时,我真的应该去找吗?当有人不回我的电话时,我应该再打一次吗?世界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