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2-10

评分:8.2

ISBN:978710021499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是东京大学硬核教授上野千鹤子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首版于1994年,当年即获得“三得利学艺奖”(相当于日本的“年度最佳图书奖”),其首文“家庭自我认同意识”是其获奖的主要原因,也是这本书的核心和重点。增订版2020年出版。与首版相比,增订版在第一章增加了两节,分别为“家庭的临界点:以看护力量的分配公正为核心”“家庭:过载的方舟”;第四章增加了一篇附论:“战后批评的嫡子”;书后增加的一篇“自著解题”(即作者说明),从当下回看当年的文章和观点,更看出当年文章的前瞻性。

【内容简介】

在家庭形态日益多样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高呼“家庭”走向了解体。

究竟,何以为家?是不论远近无从选择的血缘,还是一屋几人三餐四季的共同生活?与其说“家庭”是一种现实存在,应该说更多存在于每个人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Family Identify)中,也就是每个人的心理认同和个人选择。对在血缘、种族、婚姻等界限之外的亲密关系的形容,常常说“像家人一样”,也就是个人的心理认同。

从家庭到“像家庭一样”,家庭的临界点在哪里呢?

此外,作为从充满社会竞争压力的公共领域“逃脱”出来的私人领域,在性别视角下,家庭,仍充斥着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压迫结构。

依赖性成员(老幼)的存在是不是使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看护老幼,为什么成了主妇们的“天职”?家务为什么成了女性的“强制劳动”?在家务这种无偿劳动未曾减轻的前提下,女性进入职场,真的是获得了平等和解放吗?当一个个疑问提出时,作为“爱的共同体”的家庭的盖子,也就被揭开了。

作品目录

目录
I 近代家庭的动摇
一 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
二 家庭的临界点:以看护力量的公正分配为核心
三 家庭:过载的方舟
四 女性的变化及家庭
II 近代与女性
一 日本式近代家庭的形成
附论 关于“父权制”的概念
二 家庭的近代
三 女性史和近代
III 家庭学的展开
一 “梅棹家庭学”的展开
二 技术革新与家务劳动
IV 经济高度成长与家庭
一 “母亲”的战后史
附论 战后批评的嫡子 江藤淳
二 “后思秋期”的妻子们
V 性别歧视的反论
一 夫妻不同姓的陷阱
二 作为生存经验的老后生活
三 “女缘”的可能性
四 性别歧视的反论——异文化适应和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自著解题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上野千鹤子(1948—),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日本女性学 / 性别研究的代表人物,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是她的代表作品,知 名 作 品 还 有《 父 权 制 与 资 本 主 义 》《 厌女》《一个人最后的旅程》等。

【译者简介】

吴咏梅,香港大学文学院哲学博士,香港大学现代语言文化学院博士后。现为美国麻省桥水州立大学(Bridgewater State University)亚洲研究项目、人类学系和全球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和兼职教授。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大中华地区的日本流行文化、日本广告与消费文化、中国和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性別研究和家庭婚姻问题等。

精彩摘录

社缘原本就是针对血缘和地缘这样的约束性很强的关系、指代加入和脱离均自由的次级团体而造的词汇。提到现代社会里最有代表性的社缘,亦即“公司缘”,它具有一旦进入某个企业就很难再出来的约束性。当然雇员任何时候都有“离职的自由”,然而对于没有财产的庶民来说,从社缘社会中“脱离出来的自由”意味着“失业或吃不上饭”。今天,甚至血缘也是根据个人的自由意愿结婚而形成的加入和脱离都自由的集团,但是血缘关系旦成立,就不能轻易地脱离了。至于亲子关系,个人更是丝毫没有互相选择的自由。地缘也失去了以往的约束性,迁入和迁出是自由的,但也不是说这样就可以选择邻居了。和“选择缘”相比,以前的任何一种“缘分”多多少少都具有不可选择的因素——既不能脱离也不可避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缘”也和血缘及地缘相近。

——引自章节:三“女缘”的可能性


生协的全称为“生活协同组合”。是根据1948年制定的消费生活协同组合法而建立的以地区或职业领域为单位的合作组织,其目的是为了开展生活资料的购买,以及医疗、共同援助、住房提供等方面的事业。一般这个词被广泛用于指代开展这类活动的合作组织。——译者

——引自章节:三“女缘”的可能性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