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作者:侯仁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2-11

评分:8.7

ISBN:978710807341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侯仁之(1911-2013)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工作具有广泛影响,研究方法极具开创性和引领性。在细致的实地考察和严密的文献考证基础上,他从交通区位、水系分布、地理环境的角度,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全过程,深刻分析了古代北京城平面设计思想的特点以及城市形态与地形地貌、河湖水系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现代北京城市建设中如何继承和保护古都风貌的基本原则。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是有关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权威之作,成为规划古都文化风貌保护与继承方案的重要依据。他把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城市改造和建设的现实任务结合起来,为北京、天津、承德、邯郸、淄博、芜湖等文化古都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品目录

序 1
城址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沿革 3
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 14
说蓟 35
说燕 38
现在的北京城最初是谁建造的? 42
北京城和刘伯温的关系 47
北京城的兴起——再论与北京建城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 52
关于京东考古和北京建城年代问题 58
河湖水系
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 63
北京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 101
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 129
明陵的水文 151
从丰沙线到官厅水库 156
北京城最早的水库昆明湖 163
踪迹高梁河 167
戾陵遏与车箱渠 174
颐和园话旧 178
北京地下湮废河道复原图说明书 186
规划、设计与改造
元大都城 195
明清北京城 226
北京旧城平面设计的改造 245
论北京旧城的改造 268
试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两个基本原则 292
试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 302
评西方学者论述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四例 313
天安门广场:从宫廷广场到人民广场的演变和改造 322
北京紫禁城在规划设计上的继承与发展 347
从莲花池到后门桥 358
从北京城市规划南北中轴线的延长看来自民间的
“南顶”和“北顶” 376
海淀镇与北京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关系与文化渊源 381
要真实、要发展
——关于城市古建筑遗址的利用与开发问题的一封信 406
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探 412
景物溯源
海淀附近地区的开发过程与地名演变 441
记燕园出土文物——有关地望考证的墓志石 451
未名湖溯源 454
记米万钟《勺园修禊图》 470
圆明园 481
畅春园的新篇章 487
北海公园与北京城 489
什刹海与北京城址的演变 494
要看到建设“滨河公园”的历史意义 504
保护和力求恢复后门桥的历史面貌 508
亮出白塔 功德无量 511
卢沟桥与北京城 513
地图与碑记
《北京历史地图集》前言 533
《北京历史地图集》二集前言 537
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图
——补正《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清北京城图 540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碑记 554
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 556
白浮泉遗址整修记 559
什刹海记 562
北京城东南角楼记 564
金中都城鱼藻池遗址简介 566
北京建城记 567
北京建都记 569
· · · · · ·

作者简介

侯仁之(1911-2013)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工作具有广泛影响,研究方法极具开创性和引领性。在细致的实地考察和严密的文献考证基础上,他从交通区位、水系分布、地理环境的角度,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全过程,深刻分析了古代北京城平面设计思想的特点以及城市形态与地形地貌、河湖水系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现代北京城市建设中如何继承和保护古都风貌的基本原则。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是有关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权威之作,成为规划古都文化风貌保护与继承方案的重要依据。他把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城市改造和建设的现实任务结合起来,为北京、天津、承德、邯郸、淄博、芜湖等文化古都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彩摘录

序仁之和我相识在七十五年前的燕园。我于1931年先入燕京大学历史系,仁之晚我一年入学。在位于适楼(现名俄文楼)一层的西南角的那间课室里,我们听洪业(煨莲)教授讲授“史学方法”。共同的课业和志趣使我们逐渐接近,课余有时在适楼南门外会面,而最常去的地方自然是图书馆。从图书馆出来,仁之总是先送我回到女生二院,再返回未名湖北岸的男生宿舍。从1932年作为新生踏进燕京大学校门起,仁之在学贯中西的洪业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启发下,一步步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清初学者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和所提倡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仁之的学业探索。1932年顾颉刚教授开设了“中国疆域沿革史”这门课程,探讨历代疆域和政区的演变,后又发起成立以研究古代地理沿革为中心的“禹贡学会”,设在位于燕大东门外蒋家胡同3号寓所。仁之在这里参加过学会的活动,聆听过顾先生的教诲。学会的同名刊物《禹贡》半月刊也于1934年3月出版,成为交流学习心得和信息的学术园地。仁之学生时期在《禹贡》上先后发表过十余篇文章。1935年长江中下游大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他深受震撼,写了《记本年湘、鄂、赣、皖四省水灾》一文。由此,他开始关注历史上水利的兴修并阅读水利史的典籍。他的学士论文便是关于清代黄河的治理,题目选为《靳辅治河始末》。在写作过程中,他注意到辅佐靳辅治河的陈潢起了重要作用,却被诬陷入狱、迫害致死。洪业教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要仁之以《陈潢治河》为题,结合现实,著文宣扬为民除害、以身殉职的陈潢,并将这篇文章刊登在他自己参与主编的《大公报·史地周刊》上。仁之本科毕业后的暑假,参加了禹贡学会组织的“黄河后套水利调查”。这第一次大规模野外考察,影响到他日后对水源水系研究的重视。留校后,仁之担任顾颉刚教授的助教,协助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班...

——引自第1页


永定河在华北危害很大,仅次于黄河,所以曾叫做小黄河。又因为它携带泥沙很多,浊流滚滚,所以也曾叫做浑河;河道过去自三家店出山,一泻而入大平原。……永定河的为害,主要在于它的洪水暴涨暴落,来去无常。根据官厅地方近年来有限的水文记录,同在夏季,永定河的流量最小的时候每秒钟只有一二立方米,仅大于泉流。但是一遇到暴雨集中,山洪下降,就会立刻增加到几千倍。例如1939年7月的一次大水,官厅地区的洪水峰就曾达到4000立方米/秒。洪水的来势不但猛烈异常,而且退走得也很迅速。只需8个小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就可以冲出110公里迂回曲折的山峡,然后倾泻于华北大平原上,每每酿成极大的灾害。

——引自章节:None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