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探寻

自我的探寻

作者:戴军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22-11

评分:8.5

ISBN:978755966451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以“无意识-前意识-意识”这样的心理结构,来确认“无意识存在”的人,这个心理结构对应到人格结构上,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很熟悉的“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假设,意味着人类的行为无论健康或病态,都有一个我们可以挖掘的意义。从此以后,那个不可捉摸的、有各种变形的欲望世界终于有迹可循了。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弗洛伊德试图用来解释推动世界运转的“生本能-死本能”,这些重要的心理学概念,都是在《自我与本我》这部晚期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的。这本书,是他第一次对人类心理结构及其运行模式做理论梳理,在心理学历史上堪称里程碑事件:如果说牛顿是第一个描述万物的运行结构与动力的人,那么弗洛伊德便是第一个描述了人类心理结构与动力的人。

《自我的探寻》这本书,是对《自我与本我》的发散性解读,以期能够让读者对弗洛伊德晚期的重要理论有入门式的理解。书中依次会谈到弗洛伊德创作《自我与本我》的社会和个人背景,无意识研究的简史,弗洛伊德如何通过对癔症、梦的研究确信了无意识的存在,他怎么看待被压抑的欲望,由此,他发明定义的心理结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和它的人格结构的变形“本我-自我-超我”有什么含义。

在科普这些关键概念的同时,本书也试图去回答或启发读者思考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

心理结构产生于何时,它是否可以被调整?

为什么人的性格结构本身就暗含了一套无意识结构,而它引导着我们的命运?

为什么说自我是一个由自身欲望与外部他者共同形成的生成物,改变自我有哪些途径?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有攻击性,而有的人则特别顺从,这和欲望有什么联系?

社会文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说一切文明现象——政治、经济、文化——都可以说是欲望的剩余?

作品目录

导言:谈谈《自我与本我》的诞生背景 / 001
23年临床分析经验的结果 / 003
从达尔文到弗洛伊德 / 006
弗洛伊德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 011
第一章 无意识的发现 / 015
“灵魂在地府里嗅着” / 017
无意识研究的漫漫长夜 / 025
安娜·欧 / 034
从催眠到自由联想 / 040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发现之旅 / 044
第二章 心理结构的发现 / 057
作为心灵解剖学的《自我与本我》 / 059
无法摆脱的俄狄浦斯情结 / 062
心智结构的第一张地图:心理结构 / 074
心智结构的第二张地图:人格结构 / 079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动力学 / 087
为什么弗洛伊德坚持“泛性论” / 092
生本能与死本能 / 098
文明的悖论:作为文明动力的欲望阉割 / 102
第三章 自我的探寻 / 107
自我是什么 / 109
自我与他者 / 114
自我与自身:改变自身的方法 / 121
自我与主体:人为什么被无意识主体驱动 / 125
作为防御机制的自我 / 135
自我防御机制的基本类型 / 140
自我防御与自我心理学 / 146
第四章 自我的重建 / 151
自我心理学的局限 / 153
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困境 / 162
重建自我的方式 / 172
自我超越还是重生:东西方文明在自我建构上的不同 / 178
孙悟空:中国人的自我意象与重生之路 / 185
后记:为什么还要阅读弗洛伊德 / 201
· · · · · ·

作者简介

戴军

精神分析实践者,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作品有《左和右的精神分析》等。 擅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弗洛伊德理论,在豆瓣写有阅读量10万+的心理分析普及文章,分析与写作之余,在推动“精神分析文库”项目的出版。

精彩摘录

尼采最早指出了现代人的基本困境:价值崩溃带来的无意义问题。他的后继者弗洛伊德指出了“本我一自我一超我”的人格结构。认为问题还得回到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基本冲突。荣格似乎更认同尼采,他说现代人的问题不是俄狄浦斯冲突,而是无意义感。

——引自章节: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困境/162


东方人的自我建构之路主要通过集体实现,而西方人的自我建构主要在离开集体后的个体创造中完成。东西方人的自我建构与最终结果,为什么如此不同?切源于对待原始父亲的方式。“原始父亲”是弗洛伊德从达尔文那里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达尔文假设人类起源于一个由原始父亲组建的一雄多雌式的大家庭,原始父亲会把不听话的小孩杀死或者赶走,那些流浪小孩长大后又联合起来杀死父亲,于是原始家庭秩序大乱。后来儿子们的纷争结束,由母亲们联合掌权,并定下了以“乱伦禁忌与族外婚制度”为核心的人类基本伦理制度。从此,人类才变成一种超越猿猴的智人文明。东西方文明正是在面对原始父亲的方式上,逐步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面对原始父亲,是顺从还是反抗?对这个问题,东方文明的代表人物孔子给出的答案是“顺从”,一切都要符合礼,符合仁,要顺从父亲,维护父子关系,建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式的父子关系结构。西方社会在面对原始父亲的时候,则选择了“弑父”的道路,与东方社会形成根本差异。虽然孔子并没有将“父子关系式社会结构”这一思想推广开,但秦始皇以及其后两千年里的帝王们从制度上完成了这种建制,他们建成了一个坚固的父子关系型的社会。有人把这种系统叫作超稳定社会结构,其实这个结构的心理学本质就是一个建制化的父子关系结构。这个建制化的父子关系结构的建立与瓦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治乱更替。为什么中国社会总是呈现大乱大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裂与统一的矛盾?因为中国人没有走出父子关系。就算是把前一个改权的皇帝杀死了,建立的新改权仍然是一个父子关系型的,反抗的结果是拥立了一个新父亲。所谓的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就是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以面向的小·我们再看看西方。希腊神话中,宙斯也面对过这个问题,他二话不说把泰坦神杀死了,建立起兄弟们的政权,不过兄弟相争,世界重新陷入战乱,问题无解。也就是说,弑父后有一个新问题——愧疚感和罪恶...

——引自章节:自我超越还是重生:东西方文明在自我建构上的不同/178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