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作”理论

“后工作”理论

作者:徐志伟 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1-10

评分:8.5

ISBN:978757602226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主编简介:

徐志伟,1976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为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访问学者、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王行坤,1984年生,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为美国杜克大学文学系访问学者,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文化理论与批判理论研究。

作品目录

导言消灭“劳动”还是走向“后工作”(王行坤)
第一辑 懒惰权与反工作伦理
懒惰权([法]保尔·拉法格)
有效工作与无效劳碌([英]威廉·莫里斯)
闲散颂([英]贝特兰·罗素)
废除工作([美]鲍勃·布莱克)
第二辑 劳动与闲暇: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原始经济中的劳动观([英]卡尔·波兰尼)
原初丰裕社会([美]马歇尔·萨林斯)
不富足也丰裕([英]詹姆斯·苏兹曼)
论“狗屁工作”:工作的咆哮([美]大卫·格雷伯)
第三辑 拒绝工作:意大利自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拒绝的策略([意]马里奥·特龙蒂)
统治与破坏([意]安东尼奥·奈格里)
马克思主义、生产主义与拒绝工作([美]凯西·威克斯)
第四辑 基本收入与后工作的未来
有保障收入在心理上的影响([德]埃里希·弗洛姆)
后工作宣言([美]阿罗诺维茨等)
有保障的收入,或者收入与劳动的分离([美]迈克尔·哈特)
超越工薪制社会([法]安德烈·高兹)
工作之后([美]詹姆斯·利文斯顿)
致谢
· · · · · ·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徐志伟,1976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为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访问学者、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王行坤,1984年生,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为美国杜克大学文学系访问学者,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文化理论与批判理论研究。

精彩摘录

目前,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们在商业等级制度中对号人座一一这些作为主人,那些作为工人。对主人的教育比对工人更加精致复杂,但仍然是商业性的;即使在古老的大学,学习也不太被重视,除非从长远来看,它可以创造财富。真正的教育完全不同于此,它应该发现不同的人所适合的教育方式,并且在他们想要选择的道路中帮助他们。因此,在适当而有序的社会中,应该教年轻人训练他们的思想和身体具备一些技能,因为他们需要这些技能;并且成年人也应该有在相同学校学习的机会,因为个人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首要目标,而不是像现在,与为自己或者自己的主人赚钱的伟大目标相比,一切能力都次之。大量的人才,甚至是天才,在现行制度下被摧残,并且将被这样的制度根除,然而正是这些人将使我们的日常工作变得容易并有趣。

——引自章节:有效工作与无效劳碌([英]威廉·莫里斯)


也许有人会说,虽然些许闲暇令人愉快,但如果二十四小时只有四个小时工作时间,人们会不知道如何打发剩余时间。在现代世界,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对我们文明的谴责;在过去事实并非如此。从前,人们心态轻松,善于游戏,现在因为对效率的崇拜,那些能力受到了抑制。现代人认为做任何事都要服务于其他目的,做事决不能为了事情本身。

——引自章节:闲散颂([英]贝特兰·罗素)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