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哪位哲学家像尼采那样受到广泛的阅读,也几乎没有哪位哲学家像尼采那样受到普遍的误解。当丹托的经典尼采研究在1965年首次出版时,许多人将尼采视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又难以捉摸的思想家。然而,丹托呈现了一幅极为不同的画像,他认为,尼采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融贯的哲学,这种哲学超前思考了众多界定当代哲学的问题。丹托清晰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评述,有助于将尼采正式当作一位哲学家,并进而阐明尼采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及他对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的巨大贡献。
本书自20世纪60年代出版,再版多次,作者还在后续的再版版本中以“后续文本”的形式补充了5篇论文,持续不断地补充尼采研究的最新内容,而且对那些持续污名化尼采智识声誉的误解做出了回应。这些论文还思考了尼采的特定作品(包括《人性的,太人性的》与《论道德的谱系》),以及这位作为哲学家的艺术家的形而上学和语义虚无主义。
丹托以高超的技巧与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潜藏于尼采纷繁复杂的谜团之下的重要线索,并将这些线索梳理为一种模式。
——《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简介:
阿瑟•丹托(Arthur Danto,1924—2013),美国分析哲学家、艺术批评家,曾担任美国哲学学会主席与美学协会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从1984年开始一直担任《国家》杂志的艺术批评撰稿人。主要著作有:《作为哲学家的尼采》《叙述与认识》 《艺术的终结》《艺术终结之后》《美的滥用》《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神秘主义与道德》等。
译者简介:
郝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尼采和新尼采主义、新实用主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哲学解释学。已经出版的译著包括:《尼采:生命之为文学》《与尼采一起生活:伟大的“非道德主义者”对我们的教诲》《奢望:社会生物学与人性的探求》等。
本书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论文集.这些精选出来的论文从不同的哲学观和不同的学科视角展现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最新思潮,涉及社
《赢利:未来10年的经营能力》内容简介:创业容易守业难,中国企业未来10年的利润从哪里来?如何突破增长瓶颈?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
精彩摘录因此一方面是原则、标准,另一方面是主体使自己遵循这原则,因而赢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独立。这是主体本身的内心的自由;这
《各有各的活法》内容简介:本书包括冯骥才亲选1981年至今的小说、散文、随笔代表作32篇,刻画了清末至今各个时期的不同人物,展示
《教练型管理者》内容简介:大量的研究和数据分析证实了一个有力的结论:“管理者的好坏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民合作理论及当代实践》内容简介:本书采用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调查研究、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依据经典作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这部伟大著作的主题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发展起造成耕地经济效率的
1988年,历史学家罗杰·夏蒂埃在法国文化电台接待了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同他进行了五次对话。本书全文收录了这五次对话,
《科学与假设》是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理论天文学家、科学哲学家彭加勒的四部科学哲学经典名著之一。在该书中,作者
《流淌的歌声:竹笛金曲100首》内容简介:“建党百年民族器乐颂歌系列”《流淌的歌声》由唐俊乔、宋小璐、汝艺合作编写,分竹笛、二
Formuchofthelasthalf-century,GeorgeDickiehasbeenoneofthepreeminentphilosophersof...
Weareoftentyrannizedbycookingstylesanddressfashionsbuttheideaofthoughtstylesinco...
《实用人类学(外两种)(注释本)》内容简介: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
《酷儿理论》一书是我的一部译文集。其中所有的篇章都是我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参加性别问题研讨班期间搜集到的。那个研讨班给我
《文本即行动》内容简介:“剑桥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昆廷·斯金纳被公认为是当今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史家之一,他在政治思想史研究
《优雅》为ELLE主编晓雪所写关于女性的散文集。文字隽永,涉及护肤美容、打造风格、炼就气质以及对生命的关怀诸多方面,由内而外
《不期而遇,不告而别》是易懿献给你的2017“暖伤”人生故事集。在本书中,她倾情讲述了8个源自真实生活、震荡人心的故事,记录那
法国哲学是用法语来表述的哲学,它诞生于笛卡尔用他的《方法谈》和所附的关于方法的三篇论文来对蒙田的《随笔集》做出回应的时候,但是伴随着笛卡尔向蒙田挑战而出现的不仅...
齐美尔,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其在社会学方面的影响被公认仅次于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内容简介:世界上最疼你的人是谁?母亲这个名词也许很难有人代替。当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