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的陷落

法兰西的陷落

作者:[英] 朱利安·杰克逊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2-2-15

评分:8.9

ISBN:978721815405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沃尔夫森历史奖得奖作品;

★法国史权威朱利安·杰克逊代表作;

★军备、军力、统帅、战略,多角度解读德法军事力量;

★深度剖析法国战前社会、政治、经济,揭示法国战败深层次原因;

★大量军事动线图、军力对比图表,细致再现战争实况;

★全景式展现战争混乱而复杂的真实图景。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1940年法国沦陷的全过程。这是一场著名的失败,短短六周时间,一个拥有强大陆军的国家便沦为纳粹的附庸。这次战败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格局,使法国至今仍然笼罩在耻辱的阴影之中。作者从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法国社会状况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这次溃败的根本原因,展现了身处战争中的法国社会全景,并真实地告诉人们,军事史上那些流畅而简单的叙述与混乱而复杂的战争现实是多么不同。

本书获得2004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

【媒体推荐】

出色的研究,展现了1940年德国迅速击败法国的过程,及其在当时和现在的广泛影响……将会成为二战历史学家讨论的焦点,并引起军事史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柯克斯书评》

法国在1940年5月令人震惊的失败是西方民主史上的重大灾难之一……杰克逊评估了这场灾难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外交、情报和军事背景……这是一部令人钦佩的复杂的事件分析史。

——《大西洋月刊》

杰克逊的书以扣人心弦的细节讲述了关键的几个星期里有关法国的军事、社会和政治故事,这些故事对此后几十年的欧洲地缘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本观点犀利的著作也为旧时代日渐衰落的文化谱写了挽歌。

——英国《金融时报》

才华横溢、具有权威性的书,对20世纪最让人费解的事件之一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理查德·埃文斯

一部精美、有力、可读性很强的书。杰克逊给讨论带来了新鲜感和尖锐感,读者将被直接吸引到行动和氛围中。

——罗伯特·吉尔德

作品目录

地图目录
简要年表

第一部分 事件回顾
第一章 “我们战败了”
1940年5月16日:丘吉尔在巴黎
神秘莫测的甘末林将军
“战争准备”:坦克和大炮
空军
法军战术:“撤至西奈山”?
比利时战争:D 计划
斗牛士的斗篷
盟军的战斗命令
5月10—15日:入侵比利时
5月10—12日:突破阿登高地
5月13日:德军渡过默兹河
5月14—15日:反攻失败,三个预备役装甲师的悲惨命运
5月17—18日:突出部
5月19—20日:“不希望插手……”——甘末林的终结
第二章 靠不住的盟友
1940年5月21日:魏刚在伊普尔
寻找盟友:1920—1938年
难以捉摸的阿尔比恩:1919—1939年的英法两国
不再是盟友
甘末林的失望:波兰、比利时、英国
假战争期间的英法两国
5月10—22日:“跟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民族结盟”
5月22—25日:“魏刚计划”
比利时投降
5月26日—6月4日:发电机计划
敦刻尔克之后:为我们哀悼
第三章 失败的政治
1940年6月12日:保罗·雷诺在康热(卢瓦尔河)
法国内战
“宁要希特勒,不要布鲁姆?”
1938年4月至1939年9月:达拉第政府
战争中的达拉第
雷诺与达拉第
战争中的雷诺
5月25—28日:魏刚的提议
5月29日—6月9日:雷诺的抉择
6月12—16日:雷诺与魏刚
6月16日:雷诺辞职
第四章 战争中的法国人民
1940年6月17日:乔治·弗里德曼在尼奥尔
回首1914年
和平主义国家
参战:“介于坚决和顺从之间”
忧郁弥漫的假战争
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1940 年的法国军队
第一次战斗中的士兵:“充满信心满怀希望”
第二次战斗中的士兵:“德军在比尔松”(5月13日)
第三次战斗中的士兵:71步兵师的“分崩离析”
大逃亡
第四次战斗中的士兵:“重拾精神”(6月5—10日)
第二部分 原因、影响和假设
第五章 原因和假设
1940年7月:马克·布洛赫在盖雷
历史学家看法国战败
假设一:1914年
假设二:英国的辉煌岁月
山的那一边:德国
失败的解释:“雾中行进”
军队和社会
第六章 影响
1940年6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凡尔登——“无需多言”
维希:战败的教训
“20世纪的支点”
戴高乐主义和1940年
1945年后的民族复兴
1940年与殖民地怀旧
今天再看1940
延伸阅读指南
注释
· · · · · ·

作者简介

[英]朱利安·杰克逊(Julian Jackson)

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科学院和皇家历史学会院士,法国史研究权威。凭借《法兰西的陷落》一书获得2004年历史学殿堂级奖项——沃尔夫森奖。

精彩摘录

弗朗丹本可以“现实主义”为由来证明自己的立场,宣称法国不具备充当欧洲警察的资源。但社会恐慌又进一步增强了他的现实主义中充溢的悲观情绪。像他这样的保守派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和人民阵线已经严重动摇了法国的社会结构,国家再也承受不了任何冲突的压力了。战争会敲响资产阶级的丧钟,为共产主义革命铺平道路。共产党似乎急于把法国推入战争,这进一步引起了他们的怀疑:列宁不是已经证明了战争是革命之母吗?正是这种复杂的焦虑让一位记者用“宁要希特勒,不要布鲁姆”来描述1938年法国右翼的态度。这些保守的“现实主义者”并没有对法国这个超级强国的未来而感到绝望,但他们现在越来越多地设想法国将扮演地中海而不是欧洲大陆的角色。他们对大英帝国的兴趣日益浓厚,有些矛盾的是,他们还指望意大利能和法国达成和解。没有人比博内更确信法国实力上的局限性。他在慕尼黑会议前后对记者说:我们别再扮演英雄了,我们再也做不到这一点了。英国不会加入我们的。假扮“欧洲的警察”当然很好,但如果我们要这么做,我们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玩具枪、纸质手铐和硬纸板监狱……法国不允许再次发生像1914年那样的大屠杀。我们的人口每天都在减少。人民阵线把这个国家搞得只能慢慢恢复,任何轻率之举都将是致命的。

——引自章节:“宁要希特勒,不要布鲁姆?”


假战争期间,布洛赫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第一军度过的。由于语言能力出色,他最初被分配到情报部门负责与英国人联络。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英法之间相互理解的缺乏。在法国人眼里,英国士兵好色,又爱惹是生非,而英国军官则冷漠、势力。布洛赫对此感到很苦恼,后来他又被调到一个新的职位,负责军队汽油供应,这让他如释重负。由于第一军是所有法国军队中机动化程度最高的一支部队,因而这一职位责任重大。布洛赫很快就熟悉了他的新工作,在假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因为整天无所事事,他和大多数其他士兵一样,都是在无聊、冷漠和沮丧中度过的。他开始写一部关于法国人民历史的书,以此消磨时间。这本书也就是后来的《历史学家的技艺(ApologiepourL'histoireoumetierd'historien)。1940年5月10日,布洛赫来到巴黎。他匆忙返回前线,重新加入第一军并随军奔赴比利时。五天后,部队开始向法国边境撤退,一路上都是拥挤不堪的难民。尽管撤退时一片混乱,布洛赫还是设法保证了汽油的随时供应,而且,他负责的油库也没有任何一个落入敌人手中:“我们从蒙斯撤退到里尔,这一路上被点燃的火比阿提拉(Attila)点燃的还要多”。最后,他随第一军残部撤到了敦刻尔克。在这座“烟雾飘渺、只能隐约可见建筑物空架子的废墟小镇”,他开始组织士兵撤离。当“一艘艘船把他们的外国友军运到安全的地方”时,只有“超凡的仁爱之心才不会感到痛苦”。布洛赫写道:我仍然能听到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嘈杂声,炸弹的爆炸声、房屋的崩塌声、机关枪嗒嗒声、高射炮的隆隆声,还有我们海军的小型机关炮那持续不断的轰隆声,很像一种通奏低音。在佛兰德海岸度过的最后几分钟就一直为这些声音所伴随,它们就像是歌剧中演奏的管弦乐闭幕曲。

——引自章节:1940年7月:马克·布洛赫在盖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