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的起源

酷的起源

作者:[加]乔尔·迪纳斯坦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3

评分:8.4

ISBN:978730821836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乔尔•迪纳斯坦

加拿大技术史与音乐史专家,尤其擅长20世纪文化史和爵士乐史,写过一系列关于酷文化的作品。目前在美国杜兰大学从事英语文学系教授工作。其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American Cool、Coach: A Study of New York Cool, 以及Swinging the Machine等。

作品目录

003 序曲:巴黎,1949年
008 引子:“酷”的兴起
041 第一章 李斯特·杨与“酷”的诞生
083 第二章 亨弗莱·鲍嘉与诞生于大萧条时期的“黑色酷”
139 第三章 阿尔贝·加缪以及从反抗运动(和蓝调)中诞生的存在主
义酷
187 第四章 比莉·荷莉戴与西蒙娜·德·波伏娃:战后年代的女性酷
211 第五章 1950年:三种酷的交融——爵士、黑色电影和存在主义
254 代际的插曲:战后二期(1953—1963年)与酷的转变
271 第六章 凯鲁亚克与酷思维:爵士乐与禅
309 第七章 从黑色酷到拉斯维加斯酷:随法兰克·辛纳屈迈入繁荣时代
351 第八章 美式反叛酷:白兰度、迪恩与埃尔维斯
401 第九章 桑尼·罗林斯与迈尔斯·戴维斯吹奏出个性之酷
445 第十章 《逃亡者》与《巴黎狂恋》中的“嬉皮”与“酷”
469 第十一章 洛林·汉斯伯里与战后酷的终结
511 尾声:战后酷的暮年
537 致 谢
540 注 释
· · · · · ·

作者简介

乔尔•迪纳斯坦

加拿大技术史与音乐史专家,尤其擅长20世纪文化史和爵士乐史,写过一系列关于酷文化的作品。目前在美国杜兰大学从事英语文学系教授工作。其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American Cool、Coach: A Study of New York Cool, 以及Swinging the Machine等。

精彩摘录

1957年,杰克·凯鲁亚克在一首名为《美国新性感三人组:迪恩、白兰度、普雷斯利》(“America’sNewTrinityofLove:Dean,Brando,Presley”)的感伤短诗中,呼吁人们关注好莱坞酷派男性美学内化于心的趋势:迄今为止,美国的英雄一直在……杀戮印第安人与恶棍,他们战胜并嘲讽对手。这类英雄虽然相貌英俊,但从来没有同情心……所以,美国的新英雄们出现了,以詹姆斯·迪恩、马龙·白兰度和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三人组为代表,他们是同情心的化身。迪恩、白兰度和普雷斯利这类组合在当时十分普遍—通常是青少年不法分子,但这是凯鲁亚克创造出的嬉皮士雏形,是在向新的世俗三位一体致敬。在凯鲁亚克看来,白兰度“炽热的同情心”代表了美国文化以世俗形态复兴的前沿趋势。他发现,蛮横(粗暴)、虚张声势的黑帮、侦探和牛仔已转变为年轻的反英雄,后者的心理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仿佛被一个压抑的社会囚禁了起来,只是偶尔会将情绪爆发出来。这种内省和冒险精神需要交替,要求人们时而冷静,时而反思自我,而不是一意孤行。任何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都需要对个体的极限和社会传统进行考验:白兰度和迪恩创造了新的文化回路,他们的矛盾心理、脆弱情感和魅色令观众神魂颠倒。与此同时,埃尔维斯打通了非裔美国人音乐和舞蹈之间的界限,给予欧洲和美国白人青年贯通世俗文化的通行证,让他们得以在种族界限之外寻找自我肯定的源泉。在战后二期,孤独的道德叛逆者之酷发生了转变。年轻人取代了他们,开始向世人揭示内心世界的紧张情绪。这种酷依旧是一个面具,只是被表演者巧妙地打碎了:过分焦虑的情绪不再被抑制,而是被表达出来—这一变化表明精神分析的方法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艺术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在社会语境中,当现代主义政治贯穿流行文化时,表演者与伦理问题的斗争可能会被解读为:真实的自我与压抑的社会发生了冲突。在垮掉派青年看来,这种冲突可以...

——引自章节:351  第八章 美式反叛酷:白兰度、迪恩与埃尔维斯


1943年至1963年间,“扮酷”(beingcool)这一新理念应运而生,它植根于非裔美国人爵士文化,既折射出这一时代的特征,又饱含浪漫色彩,用以泛指美国反叛者特立独行的态度。对此后的两代人而言,在当时物欲横流且日益走向郊区化的社会,“扮酷”成功地将“放纵”与“理性”合二为一,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反抗社会准则的方式。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之日起,短短十年间,各类群体(艺术家、作家、知识分子、波希米亚主义者以及青年文化圈)逐步接纳并不断审视这一晦涩的概念。例如:作家诺曼·梅勒(NormanMailer)与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曾致力于围绕“扮酷”及其子概念“嬉皮”(hip),构建相关哲学体系;社会学家欧文·高夫曼(ErvingGoffman)也曾发现,囚犯们在面对当局的专政时,会用“酷一些”这类话语来维系仅剩的尊严。1957年,电影《西区故事》(WestSideStory)风靡百老汇,催生了歌曲《酷》(Cool)—该歌曲由一名叫作艾斯(Ice)的歌手演唱,他鼓励同伴们,在情绪爆发时,要抑制情绪,从而平息愤怒。“酷”文化将非裔美国人的文化与白人文化各自崇尚的男子气概合二为一。首先,它从英国那里学来了“处变不惊”—这是自维多利亚时代流传下来的上流社会品质,是一种典型的绅士风范,英国人自嘲为“被上帝冻住的面无表情之人”。艾灵顿公爵一家四代人皆为环球旅行家,他认为伦敦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文明”的人,十分敬仰他们“擅于维系内心平衡”的民族品格,并将该品格的表述方式稍作修改,写入自传中。他这样写道:“自律,实乃一种美德,亦是后天养成的资本,对每个人而言,均是无价的。”然而,一战后,各类艺术和文化变革迭兴,其中包括了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政治领域的共产主义、工人阶级主导的社会主义与反殖民主义、艺术平民化[爵士乐、交际舞,以及卓别林(Chaplin)、基顿(Keat...

——引自章节:008  引子:“酷”的兴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