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真实

消失的真实

作者:金观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2-3

评分:8.6

ISBN:978752173561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

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出了“真实性哲学”的概念,详细剖解了20世纪的三场革命——全球化的兴起、科学革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陷入了今天的困境,探索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分离的本质。我们需要唤醒哲学思考,通过明确什么是科学,确立科学的边界,关照作为现代人真实的价值和意义,重塑 “真实心灵”,在此基础上,明晰对理想现代社会的追求。

作品目录

【目录】
序言:开放社会的理想 VII
导论:重建真实的心灵 001
第一编| 哲学的童年
第一章 超越突破和真实心灵 027
从一本畅销书谈起 027
哲学的转向 034
传统真实心灵:真善美的统一 040
认知理性的解放 046
第二章 现代真实心灵为什么走向解体 051
现代真实心灵及其稳定性 051
启蒙运动和“大分离”:理性主义的起源 056
经验主义和怀疑论:实然—应然、事实—价值 061
为什么韦伯先知先觉 066
“哲学之死”及其回光返照 070
第三章 20 世纪对康德哲学的期待 074
公共性丧失和康德的“第三批判” 074
政治哲学基础的改变:对自然法的再定位 076
《正义论》和文化相对主义 081
新康德主义、新儒学及其他 085
寻找重建现代真实心灵的方法 088
第四章 康德哲学的宏伟结构 093
康德哲学诞生的背景 093
“三大批判”的结构 097
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101
为什么康德能够制造“旷世奇迹” 106
第五章 先验观念论的错误和“康德猜想” 112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后果 112
形而上学“冻土层”的融解 115
数学等于逻辑? 120
“康德猜想”:数学符号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同源 122
告别童年:从“康德猜想”再出发 127
第二编| 数学真实和科学真实
第一章 《几何原本》之谜 135
如何证明“康德猜想” 135
科学的自相似性 137
神奇的武功秘籍 141
科学起源于数学真实 145
第二章 数学真实的显现及其命运 150
数学真实的起源 150
不可测比线段的发现 154
柏拉图的“理型”和数学真实 158
几何学黄金时代和数理天文学 163
三个演变方向:形而上学、《几何原本》和新柏拉图主义 166
第三章 数学真实被想象成科学经验真实 170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科学家 170
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173
几何推理是否等同于三段论 178
种子与方舟:《几何原本》和《大汇编》的飘零 183
第四章 牛顿力学:《几何原本》示范的扩大 189
否定亚里士多德:数学真实的再一次兴起 189
哥白尼的新理论系统 193
经典力学等于“微积分”加“日心说”加“望远镜”吗 197
宇宙的公理化:《几何原本》示范及其扩大 202
第五章 启蒙运动:客观世界的诞生 210
宇宙模型的改变:从钟表到粒子运动 210
真空研究和客观存在的时空 213
新分类树和还原论:化学基础的发现 217
达尔文进化论:生物学的公理化 222
第六章 大道之隐 228
真实性哲学的十字路口 228
第五公理和非欧几何 231
解方程、群论和抽象代数 235
集合论和无穷研究 240
进一步的问题:“康德猜想”为什么成立 243
第三编|“语言学转向”阴影下的科学哲学
第一章 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49
科学哲学兴起的历史前提 249
逻辑经验主义 253
从逻辑推出自然数的失败 259
批判的理性主义兴起 264
第二章 迷失在后现代主义的黑森林 268
证伪主义科学观 268
科学史研究:“范式”的发现 273
证伪主义的修正及其他 278
科学哲学的“菲罗克忒忒斯之伤” 284
第三章 来自中国的研究 290
为什么要回到20 世纪80 年代 290
客观存在和受控观察普遍可重复 296
全称陈述不能确证吗 299
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为真 304
通往数学真实之路 309
第四章 科学是什么 313
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欧几里得几何学 313
再论科学发现的逻辑 318
在证伪的背后 322
科学图像中的不确定性 325
科学革命的终结 328
科学的增长:分形的形成和展开 331
第五章 横跨经验世界和符号世界的拱桥 335
被悬置的主体 335
因果性:对目的论和决定论的超越 338
自然规律和仪器同构 340
再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343
真实性哲学的方法论 347
后 记 351
· · · · · ·

作者简介

金观涛,生于1947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系统的哲学》《历史的巨镜》《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与刘青峰长期合作研究,合著代表作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精彩摘录

其实,新冠病毒并没有对人类的生存构成过度威胁。和历史上发生过的传染病相比,它是微不足道的,但奇怪的是其对人类思想的冲击犹如滔天巨浪,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之后,人们再也不珍惜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教训,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不可阻挡。很多人的心态回到了19世纪。19世纪是现代民族国家急剧扩张的时代,民族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类推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带来的灾难导致怀疑现代性的思潮流行;对抗马克思主义的法西斯主义兴起,其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几千万人口,并饱受极权主义统治之苦难。经历了惨痛的20世纪,人们才开始审视第一次全球化、现代性、民族国家、民主价值等问题,吸取极权社会起源的教训,反省市场经济的成功及其带来的问题,重新建构和完善现代价值体系,这就有了第二次全球化。然而,经历了30年太平盛世,当经济和科技有了惊人发展之时,历史似乎又在重演。面对第二次全球化造成的问题,既有的社会与政治哲学、治理与整合的经验都失效了。作为“自由主义圣地”的美国,开始向门罗主义退却,民族主义与保护主义思潮日益流行,其标志就是特朗普上台及其“美国优先”政策的提出。这些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危机是:事实本身的公共性正在瓦解。借用福山的说法,目前“几乎所有权威的信息来源都遭到质疑,并受到可疑的、来路不明的事实的挑战”,“民主制度面临全面困境的直接产物是,无法就最基本的事实达成一致,美国、英国及世界各国无不如此”。事实不同于价值,其被认为具有客观真实性,这保证了事实的公共性。如果事实失去了公共性,价值公共性将被完全摧毁。一个没有公共事实和共同价值的全球经济共同体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即便知道民族主义一旦成为主导意识形态,就会带来不断的冲突甚至战争,后果将是人类心灵的大倒退,21世纪社会在思想上还是回到了19世纪。

——引自章节:导论:重建真实的心灵001


另一个例子是所谓的“用数字说话”。近年来人们几乎在大数据和真相之间画了等号,但大数据真的能使我们更深刻地洞察世界吗?在2019年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数据发挥了奇怪的作用。有时,那些实时更新的、精确的数字确实指出不同社会疫情的状况,但很多情况下,其反而会使人看不到真相。美国天普大学的一位数学系教授指出,表面上精密的疫情数据其实包含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一是基本数据的不确定,如死亡率和感染率,到底有多少人因疫情而死亡?考虑到存在大量未经检测就接受治疗的人,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如何确证实际感染人数?二是医疗机构和媒体报道这些数据的方式可能带来的歪曲,比如某日某地新增病例数一夜增加了10倍,这可能仅仅是因为之前疫情检测不足,一旦扩大病毒测试范围,自然会带来病例数的成倍增长。这些统计数字最终带来的是社会日益加重的撕裂和恐惧。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大数据之间并不自洽。这一切表明:不同的大数据背后隐藏着不同文化、制度之下传染病的不同互动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真正影响不仅是人命损失,还作为一种催化剂导致不同社会观念的巨变。这一点是当今所有大数据分析都难以看到的。上述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当“真”和“假”、经验和符号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时,我们还能判断理论出了什么问题吗?还能对那些不断异化、出乎我们意料的计划和构想做出合理的修正吗?如果说在人文和历史中根本不存在真实性,那历史的教训还有什么意义呢?20世纪,人们一度相信历史是有规律的,结果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导致极权主义兴起。21世纪,人们否定了历史的规律,却诡异地发现历史正在重复。

——引自章节:导论:重建真实的心灵001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