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大师

荒野上的大师

作者:张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3

评分:9.0

ISBN:978755984615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中研院”副院长、史语所原所长 黄进兴 作序推荐

作为资深媒体人,张泉尊重历史, 持论公允,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遥远的历史传递给公众。

《荒野上的大师》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广泛阅读了各种回忆录、论文和专著,深入发掘学人的精神、思想与人生,勾勒学人的群像,探究 学界的浮沉,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回望一代大师走过的路。

——“中研院”副院长、史语所原所长 黄进兴

★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

发掘和重温以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为代表的一代大师的精神、思想与人生;

讲述他们如何在乱世走出书斋,涌入同一时空,披荆斩棘,担斧入山,于荒野上踏出新路,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从而改变世界最中国的认知的历程;

不世出的天才,前所未有的一代人,因他们,一个大发现的时代,在中国的土地上显露峥嵘。

★尊重历史,持论公允,深入浅出

知名作家、原《生活》主编、三届 “亚洲卓越新闻报道奖”获得者,张泉,前后历十年的潜心之作。

【内容简介】

《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荒野上的大师》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

值此中国考古百年,《荒野上的大师》意在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希冀今人再创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

作品目录

推荐序 不可磨灭的足迹
前言 大发现的时代
地质调查所·书生担斧入山
第一章 李希霍芬的“偏见”
第二章 先行者
第三章 “难稽”的洪荒
第四章 生死之际
第五章 最后的眷顾
清华国学研究院·告别乌托邦
第一章 际会
第二章 新思潮
第三章 纸上与地下
第四章 云散
第五章 欲祭疑君在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重新发现中国
第一章 麦田里的故都
第二章 殊途同归
第三章 凿破鸿蒙
第四章 关山歧路
第五章 抉择
中国营造学社·被遗忘的“长征”
第一章 破译“天书”
第二章 河北:万里之行的序章
第三章 山西:木构的温床
第四章 何处是归程
第五章 李庄:沙漠中的金鱼
第六章 寻求新“意义”
结语 走出书斋以后
参考书目
· · · · · ·

作者简介

张泉,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原《生活月刊》主编,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2008年、2010年、2013年“亚洲卓越新闻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城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中华文明访谈录》《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合著)等,纪录片《辛亥》撰稿,《五大道》和《大上海》总撰稿 ,多次获得“金鹰奖”“星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和“中国纪录片年度作品”等奖项。

精彩摘录

作为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他们既是“赛先生”的门生,又是“德先生”的信徒,在时代夹缝里,努力维系思想的独立与尊严,试图让学术超然于政治之上,不断碰壁,却屡败屡战。他们比此前许多时代的士人都更有爱国意识,更渴望复兴,迷恋富强之术,愿意为之付出任何代价,但这种爱国热忱基本是清醒的,没有被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彻底污染。他们不再盲目地沿袭前人,或迷恋所谓权威,而是宁愿放下成见,走向田野,以科学的方法求索、实证,探寻地球的隐野上的大师秘密或还原历史的真相。他们保持着开放、理性的态度,愿意跨领域协同,跨国界合作,纸上的世界与地下的世界交汇,终于建构起新的格局;而当灾难降临,他们又彼此扶持,相互砥砺,挨过无尽长夜。他们缔造的时代固然传奇,但归根结底,无他,其实就是尊重常识,相信科学,保存开放的心态。无论怎样的时代都有落幕的一日,星河终将消逝,人们各奔前程乃至生死陌路,过往种种都被时间稀释。街市永是流驶,世事不断轮回,他们经历的困惑,未来的世代仍要面对并做出抉择一是信仰科学还是迎合权力,是融入世界还是闭门自守,是努力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是甘做附庸,究竟该如何选择,似乎不言而喻,但在现实中,所望与所求常常相悖。许多事情听来都是常识,可惜,当人们真的需要做出选择时,最先舍弃的往往就是这些最基本的准则与常识。

——引自章节:结语走出书斋以后


1929年罗家伦就任清华校长后,正式将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他在这一年的毕业典礼上宣布:“这次毕业共有三班,大学部有84人毕业,这是第一次,留美预备部有37人毕业,恰巧又是最末一次;而国学研究院的同学,这也是最后的一班。”清华国学研究院只存在了短短四年便成绝唱,有七十四名学生人学,最终有六十八人毕业,大多成为未来学界的中坚力量乃至泰斗级人物。但因个人际遇,更被时代所误,他们很难再抵达老师们的高度。

——引自章节:第四章云散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