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艺术

小说的艺术

作者:[法] 米兰·昆德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2-4-30

评分:9.0

ISBN:9787532789825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米兰·昆德拉随笔代表作读懂各时代小说的必读之作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从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到乔伊斯

米兰·昆德拉的七堂小说公开课

小说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喜欢小说?阅读小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在本书中,米兰·昆德拉从堂吉诃德走出家门讲起,描绘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进而道出小说的智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的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它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

《小说的艺术》也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借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是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

★米兰·昆德拉作为小说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

★读懂昆德拉的必读之作,大气磅礴,是昆德拉随笔代表作

★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了解昆德拉小说创作理念的最佳入门书籍

★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

★昆德拉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刻奇、力托斯特、大男子主义者、美、命运、下流、笑”…… 昆德拉对这些词语的解读,今天依然有着的强烈的现代性

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 受到诋毁的塞万提斯遗产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第三部分 受《梦游者》启发而作的札记
第四部分 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谈话
第五部分 那后边的某个地方
第六部分 六十七个词
第七部分 耶路撒冷演讲:小说与欧洲
· · · · · ·

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

享誉世界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1975年起定居于法国。著有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慢》《身份》《无知》《庆祝无意义》、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相遇》、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等总共十六部作品。1973年获美第奇外国小说奖,1985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2001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2020年获卡夫卡国际文学奖。

董强

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傅雷翻译奖评委会主席,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 曾师从米兰·昆德拉,主要译有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身份》《帷幕》,《感觉的逻辑——德勒兹论培根》等。

精彩摘录

透明Transparence,在政治与媒体的语言中,这个词意味着:面对公众的目光,揭示个体的生活。这让我想到安德烈·布勒东以及他那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玻璃屋中的愿望。玻璃屋:一个古老的乌托邦,同时又是现代社会最可怕的方面之一。存在着这样一个定律:国家的事务越是不清不楚,个人的事情就越必须透明;官僚主义尽管代表的是公事,但它是匿名的、秘密的、有密码的,是无法让人理解的,而私人则必须展示他的健康情况、经济情况、家庭情况。而且,假如大众媒体判决、决定的话,他就再也得不到一刻的隐私,不管是在爱情中,在疾病中,还是在死亡中。打破别人隐私的欲望是侵犯性的一种古老形式,今天,这一形式已经机构化(官僚主义体制以及它的那些卡片;媒体以及它的那些记者),在道德上合法化(获得资讯的权利成了人的第一权利),并被诗性化了(通过一个美丽的词:透明)。

——引自章节:第六部分六十七个词


对自我的探究总是而且必将以悖论式的不满足而告终。我们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制约,受到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处境的制约,而且这些处境使我们越来越变得人人相似。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通过心理去把握自我?把握自我,在我的小说中,就是意味着,抓住自我存在问题的本质,把握自我的存在密码。

——引自第56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