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敦煌

看见敦煌

作者:谢成水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2-5

评分:8.7

ISBN:978753569616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带领我们逆时光长河而上,走进敦煌这一艺术宝库。敦煌艺术历经一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特别在唐宋时期,其圆融、飞跃的状态,奠定了汉民族艺术审美体系的成熟自信、博大包容。

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交融,流光溢彩;敦煌雕塑与建筑,乃空中妙有的艺术塑造。透过它们的璀璨光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特别是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理清了中国卷轴画、唐卡艺术发展的源头。

在有“石窟艺术奇葩”之称的莫高窟第290窟,我们更是可以看到敦煌相当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情感线条用于造型艺术,那是传递物体形神的非凡超越,让我们的心灵直接与先祖神灵产生艺术对话。

看见敦煌,同时也看见了自己。

作品目录

前 言·敦煌之路
第一章·敦煌壁画——线与色的流光溢彩
第一节·敦煌壁画中的线歌笔舞
第二节·藏在线条中的“点”的秘密
第三节·从敦煌壁画看中国绘画中的反透视
第四节·乐舞在敦煌壁画中的空间与表现
第二章·敦煌绢画——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
第一节·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绢画
第二节·走进大英博物馆斯坦因密室
第三节·解密遗失千年的敦煌绢画技法
第四节·敦煌绢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第三章·雕塑与建筑——空中妙有的艺术塑造
第一节·从杭州中天竺佛像说起
第二节·敦煌彩塑造型中的线法
第三节·唐代佛教塑像的理想美
第四节·雕塑与建筑艺术的神形合一
第四章·第290窟——敦煌石窟艺术的奇葩
第一节·敦煌最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
第二节·线条表现壁画的立体空间
第三节·塑像开始服从于线的表现
第五章·跨跃“鸿沟”——敦煌与中国现当代艺术
第一节·敦煌艺术对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一个世纪以来受敦煌艺术影响的著名艺术家
第三节·敦煌与中国现当代艺术
回望与寄语
· · · · · ·

作者简介

谢成水

1950年生于福建省长汀县,197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 1982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4年前往敦煌莫高窟从事敦煌艺术研究,曾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其临摹的敦煌壁画临本被敦煌研究院收藏,并多次作为国家文化的交流之作,先后在日本、韩国、印度、美国、法国等国家展出。他参加过11次敦煌学及国际学术研讨会。30多年来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有《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290窟》、《谢成水敦煌壁画线描集》、《敦煌壁画线描精品集》、《中国石窟壁画修复与保护》(合著)等。

2006年6月任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被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兼任杭州佛学院艺术学院教务主任。

海 滨

本名李斌,祖籍滁州,现居广州,工程硕士,“守藏史BOOK”主理人,中国书画及古典诗词...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摘录】中国传统绘画取景于“高远”,古人把自己置身于“高空”俯视,眼睛除了能看清视圈内的景物外,余光还能看到视圈外许多景物在无限地延伸,视线下方的景物从脚下向背后延伸。根据广角镜原理,这些视圈外的景物的透视是近小远大的“反透视”。由此可见,中国绘画的画面下方出现近小远大的“反透视”现象,是“高远”取景的正常现象,也就是说,中国绘画的“高远”取景法必然产生这种反透视,否则就没有“高远”的意义了。我们欣赏这幅画时,觉得自己是从另一个天体遨游到这个佛国极乐世界的上空,一排排亭台楼阁,金碧辉煌,香烟缭绕,鸟语花香鼓笙齐鸣,一派极乐景象,尽收眼底。画者为了体现正中至高无上的阿弥陀佛形象,采用了“走近看”的移位透视法,把佛顶上方的华盖和房檐变成走近仰看的角度。如果不这样处理,华盖和房檐的透视将会挡住正中佛的头或脸部。这种处理既无损于大局,又表现了中间佛的完美形象。众所周知的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者取景于视平线之下,即视平线在画外,并把画幅定在视圈内和视圈外之间,这种手法十分高超。画者把画面下方的房屋顶都作了反透视处理,而且采用传统的长卷轴画幅,使观者如在空中步步漫游,俯览当时东京汴梁城的繁荣景象。这种向两边移位仍作同一视圈内透视的长卷轴画法,在郭熙的“平远”法中也有所体现,与西洋绘画中的三度空间的宽度同论,并与宋代韩拙提出的“阔远”同意。在古代传统中国画中出现了少数作品,将视圈外左右两侧景物画成向外倒的透视现象,也是正确的,符合现代广角镜的成像原理,但不普遍。

——引自章节:第三节·从敦煌壁画看中国绘画中的反透视


【摘录】我反复参照比对同时期的相似洞窟,琢磨了很久才明白,线为什么能表现空间。古人作壁画时,先勾线,再用白粉刷一遍把它盖住,使之变成浅色线,然后用同样的颜色再次勾线,这样就产生了线条的色彩阶梯,即通过“线加线”的方式来塑造空间。在中国绘画里,线可以描绘一切。于是我从第296窟出发,将多年来关于线和线条变化的心得整理出来。在中国绘画中,线表现一切,线的表现应该排在首位。为了用线来表现空间,画者在勾完第一遍土红线后,刷上一层白底色,然后再用土红线勾画。后一次勾的土红线是根据整体需要来画的,有的交错进行,有的保留底层线不重勾。刷过白粉底色的土红线与后勾的土红线自然形成了浓淡两个层次,从而巧妙地塑造了体积空间,这种“线加线”表现空间的方法实在令人叫绝。特别是用这种方法表现的树木丛林,线条远近交错有致,无限的空间层次铺展。线在这里演奏着“二重唱”。

——引自章节:第一节·敦煌壁画中的线歌笔舞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