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带领我们逆时光长河而上,走进敦煌这一艺术宝库。敦煌艺术历经一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特别在唐宋时期,其圆融、飞跃的状态,奠定了汉民族艺术审美体系的成熟自信、博大包容。
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交融,流光溢彩;敦煌雕塑与建筑,乃空中妙有的艺术塑造。透过它们的璀璨光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特别是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理清了中国卷轴画、唐卡艺术发展的源头。
在有“石窟艺术奇葩”之称的莫高窟第290窟,我们更是可以看到敦煌相当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情感线条用于造型艺术,那是传递物体形神的非凡超越,让我们的心灵直接与先祖神灵产生艺术对话。
看见敦煌,同时也看见了自己。
谢成水
1950年生于福建省长汀县,197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 1982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4年前往敦煌莫高窟从事敦煌艺术研究,曾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其临摹的敦煌壁画临本被敦煌研究院收藏,并多次作为国家文化的交流之作,先后在日本、韩国、印度、美国、法国等国家展出。他参加过11次敦煌学及国际学术研讨会。30多年来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有《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290窟》、《谢成水敦煌壁画线描集》、《敦煌壁画线描精品集》、《中国石窟壁画修复与保护》(合著)等。
2006年6月任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被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兼任杭州佛学院艺术学院教务主任。
海 滨
本名李斌,祖籍滁州,现居广州,工程硕士,“守藏史BOOK”主理人,中国书画及古典诗词...
(展开全部)
【摘录】中国传统绘画取景于“高远”,古人把自己置身于“高空”俯视,眼睛除了能看清视圈内的景物外,余光还能看到视圈外许多景物在无限地延伸,视线下方的景物从脚下向背后延伸。根据广角镜原理,这些视圈外的景物的透视是近小远大的“反透视”。由此可见,中国绘画的画面下方出现近小远大的“反透视”现象,是“高远”取景的正常现象,也就是说,中国绘画的“高远”取景法必然产生这种反透视,否则就没有“高远”的意义了。我们欣赏这幅画时,觉得自己是从另一个天体遨游到这个佛国极乐世界的上空,一排排亭台楼阁,金碧辉煌,香烟缭绕,鸟语花香鼓笙齐鸣,一派极乐景象,尽收眼底。画者为了体现正中至高无上的阿弥陀佛形象,采用了“走近看”的移位透视法,把佛顶上方的华盖和房檐变成走近仰看的角度。如果不这样处理,华盖和房檐的透视将会挡住正中佛的头或脸部。这种处理既无损于大局,又表现了中间佛的完美形象。众所周知的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者取景于视平线之下,即视平线在画外,并把画幅定在视圈内和视圈外之间,这种手法十分高超。画者把画面下方的房屋顶都作了反透视处理,而且采用传统的长卷轴画幅,使观者如在空中步步漫游,俯览当时东京汴梁城的繁荣景象。这种向两边移位仍作同一视圈内透视的长卷轴画法,在郭熙的“平远”法中也有所体现,与西洋绘画中的三度空间的宽度同论,并与宋代韩拙提出的“阔远”同意。在古代传统中国画中出现了少数作品,将视圈外左右两侧景物画成向外倒的透视现象,也是正确的,符合现代广角镜的成像原理,但不普遍。
——引自章节:第三节·从敦煌壁画看中国绘画中的反透视
【摘录】我反复参照比对同时期的相似洞窟,琢磨了很久才明白,线为什么能表现空间。古人作壁画时,先勾线,再用白粉刷一遍把它盖住,使之变成浅色线,然后用同样的颜色再次勾线,这样就产生了线条的色彩阶梯,即通过“线加线”的方式来塑造空间。在中国绘画里,线可以描绘一切。于是我从第296窟出发,将多年来关于线和线条变化的心得整理出来。在中国绘画中,线表现一切,线的表现应该排在首位。为了用线来表现空间,画者在勾完第一遍土红线后,刷上一层白底色,然后再用土红线勾画。后一次勾的土红线是根据整体需要来画的,有的交错进行,有的保留底层线不重勾。刷过白粉底色的土红线与后勾的土红线自然形成了浓淡两个层次,从而巧妙地塑造了体积空间,这种“线加线”表现空间的方法实在令人叫绝。特别是用这种方法表现的树木丛林,线条远近交错有致,无限的空间层次铺展。线在这里演奏着“二重唱”。
——引自章节:第一节·敦煌壁画中的线歌笔舞
NationallyrenownedbodylanguageexpertTonyaReimanilluminateswhatuntilnowhasbeenagr...
猫腻,曾用作者北洋鼠,备用作者乐俊,总是脱不开汤姆与杰瑞的范畴。七十年代生人,蜗于湖北夷陵之地三十载,昼伏夜出,好独行,不好独居。尝就学于川大,因惫懒故被逐,重...
JUMP系新锐漫画家。火影之父——岸本齐史【人物简介】 【姓名】岸本齐史【英文名】Kishimodo Masashi【性别】男【生日】1974年11月8日【籍贯...
地球早已毁灭,如今,人类在银河的一隅占据着近二百个星球,神鬼莫测的人工智能“技术内核”、为人类提供着诸如远距星际传输器和超光通讯这样的高科技,将众星连成了霸主环...
玛莎•C•纳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美国哲学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当前美国最杰出、最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现为芝加哥大学法学、伦理学佛罗...
英)阿兰·德波顿他,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23岁以处女作小说《爱情笔记》初试啼声即大放异彩;此后的《爱上浪漫》和《亲吻与诉说...
婺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本书特色 1、“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编著,奠定“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地位,填补了传统营造技艺领域...
关河五十州:中国“时尚讲史”风潮开创者。讲史风趣、生猛,观点犀利,独树一帜。与易中天、当年明月、袁腾飞合称“讲史四大家”。国内多家电视台、视频网站讲史类节目主讲...
李开复博士联手科幻作家陈楸帆,预测无限接近真实的科技未来解析未来20年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趋势,思考科技落地对人与人类社会的冲击刘慈欣、杨立昆、萨蒂亚·纳德拉、瑞...
在一个充斥着信息噪声的世界里,企业如何突出重围,触达消费者,并激励他们购买?答案是——场景营销。我们正处于一场大规模的媒体范式转移之中,从传统的有限媒体时代走向...
居伊·戈捷(Guy Gauthier),法国著名电影学者,曾是《图像与声音》(Image et son)、《电影杂志》(La Revue du cinéma)、...
作品目录第一夜 雜煮五臟的滋味第二夜 烤雞串的滋味第三夜 牡蠣鍋的滋味第四夜 煎餃的滋味第五夜 章魚燒的滋味第六夜 竹筍飯的滋
企业高管们经常把战略和规划混为一谈。他们认为任何规划都是战略,结果前赴后继地投身于一场场注定打不赢的战役,却未能保护和充分利用真正能够为胜利奠定基础的竞争优势。...
张勉治(Michael G. Chang),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历史与艺术史系副教授。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历史学博士,师从周锡瑞、高彦颐等中国史研究名家。主要研究领...
汉斯·罗斯林(1948—2017),1948年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开启民智”基金会创始人,《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曾先后担任世界卫生组...
姜草,本名姜道荣,1974年12月7日出生于首尔。2002年6月在个人主页www.kangfull.com上首次发表作品。现任尚志大学文化内容系客座教授及NUL...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本书特色 中医是一门非常重视临床的医学,所以熟读名医的医案是学习中医的*好途径。《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收集整理近现代著名中医,包括京...
李荷西作家、编剧。阅读是对生命的按图索骥,写作是勾画梦境的山河。已出版作品《没道理的爱情》《一切所遇,欢迎光临》《爱让我们更好了》
T. E.劳伦斯(1888-1935),英国军官、外交官。1910年至1914年间,担任大英博物馆在幼发拉底河畔的卡赫美士考古队的助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投笔...
泊庐医案 本书特色 《泊庐医案》为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王逢春医案,王逢春善治时令温病,兼治胃肠杂病,效果显著。汪氏辨证精细,立法严谨,组方灵活,用药轻灵。本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