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

作者:[美]约翰·罗贝尔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2-6

评分:9.5

ISBN:978757131981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约翰•罗贝尔,建筑师,纽约普拉特学院建筑系建筑理论和建筑史教授。1965年获宾州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当时路易斯•康任教于此),1966年获得宾州大学硕士学位,主修建筑理沦。罗贝尔是纽约建筑联盟理事会成员,常为Artforum,Progressive Architecture,AIA Journal撰稿,并经常受邀在美国各地进行演讲。

译者简介:

卢紫荫,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译者有《路易斯·I·康:光与空间》《每位建筑师应该解读的二十五栋建筑》。

作品目录

2008 年版序 008
1979 年序 010
引言 012
Ⅰ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话
喜悦 016
触觉,视觉 018
惊奇 020
领悟,直觉 022
不可量度的与可量度的 024
知识 026
道 028
静谧与光明 030
光 032
独一性 034
创造 036
形与设计 038
地点 040
空间 042
结构 044
平面 046
园与室 048
材料 050
墙与柱 052
机构 054
建筑 058
建筑师 060
教师 062
超越时间的时间 064
为什么有建筑? 066
Ⅱ 建筑即精神
建筑 070
现代建筑 073
道 077
机构 083
形与设计 085
建筑的任务 088
人类的位置 090
Ⅲ 路易斯·康的建筑
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094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100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社区中心 110
孟加拉国首都综合体规划 112
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大厦 118
金贝尔美术馆 122
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128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134
Ⅳ 附录
路易斯·康生平 142
关于著者 146
图片来源 148
参考书目 152
译者说明 158
· · · · · ·

作者简介

约翰•罗贝尔,建筑师,纽约普拉特学院建筑系建筑理论和建筑史教授。1965年获宾州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当时路易斯•康任教于此),1966年获得宾州大学硕士学位,主修建筑理沦。罗贝尔是纽约建筑联盟理事会成员,常为Artforum,Progressive Architecture,AIA Journal撰稿,并经常受邀在美国各地进行演讲。

译者简介:

卢紫荫,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译者有《路易斯·I·康:光与空间》《每位建筑师应该解读的二十五栋建筑》。

精彩摘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欧洲人统治了建筑界。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的严谨性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而玻璃盒子一一曾承载着对水晶城市的梦想,正在使全世界的城市变成一片毫无特色、疏离而死气沉沉的荒芜之地。理性是理解既有物的律则。然而,如果我们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一个包含了已存在和尚未存在的世界,作为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建筑师,必须拥有一种更强大的律则,一种诗人所用的律则,即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家老子谓之“道”(To),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Being),而路易斯康将它叫作“道”(Order)。

——引自章节:现代建筑073


康关于道的理念与老子对道的理念十分相似。老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康所谓静谧,老子谓之无名。康所谓光明,老子谓之有名。在其他地方,另外,老子谈到有和无,他写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康说光明凝结形成物质世界。老子将物质世界称为“万物”,万物来自有名,或是有。康认为道凌驾于静谧与光明表面的二元性之上。老子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比较康与老子的理论之间的相似性时,我也要指出二人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以传统东方和西方存在方式的差异为特征。这些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东方思想的相遇中体现出来。尽管康和赖特的哲学和建筑有所不同,但他们有同样的精神和创作动力。赖特发展所谓的有机建筑,是对民主政治、美国景观的开放性和现代材料运用的回应。赖特看到了他的有机建筑哲学和东方思想之间的相似性。他写道:与中国哲学家老子的信仰不同,有机建筑的基础并不是佛教教义。但直到我找到并建立自己的信仰后才意识到这些…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是我“发现”它的,没想到这种以室内空间为建筑之真实的理念是来自古老的东方正当我洋洋得意时,收到了大使从日本寄来美国的一本冈仓天心的小书,名为《茶之书》。阅读中我看到了这句话:“房间事实上是在屋顶和墙体围合的空间之中,而非屋顶和墙体本身。”这下可好,别说蛋糕了,我连面团都不是。合上这本小书,我走到外面,敲击着路上的石头,试图找回内心的自我。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我以为这是我的原创,但并不是。过了好几天我才重新打起精神。但我重新振作是因为我想到:“究竞是谁建造了它?是谁将这思想植入建筑?老子或任何人都不曾有意识地建造它。”当想到这一点,自然会想:“那么,一切都爱什么,我们还可以继续昂首向前。”从那时起,我...

——引自章节:现代建筑073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