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传

卡夫卡传

作者:[德] 莱纳·施塔赫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6

评分:9.2

ISBN:978755983328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卡夫卡的“梦境逻辑”与现代社会的噩梦完全一致,对个体生活的剥夺似乎在我们所有人背后悄然发生——

卡夫卡的世界不宜居住,但是他的语句渗入肌肤,发人深思,让人再也抖落不掉——

在充斥卡夫卡式荒诞的现实里,在迷信技术的时代,我们更应阅读卡夫卡——

☆德国文学史里程碑、德语传记的新标杆,查阅四千页书信、日记等手稿,历时十八年而成

☆匈牙利诺奖得主伊姆雷,爱尔兰作家托宾推荐

☆天才初登舞台,细数语言才华、教育经历、性心理、新技术、朋友圈等成为卡夫卡的条件

☆重现《一场斗争的描述》《乡村婚礼筹备》《观察》等文学试验,潜入《致父亲》勾勒卡夫卡的成长历程,展现波希米亚古城布拉格的全景画卷

☆卡夫卡影响了加缪、博尔赫斯、村上春树、余华

【内容介绍】

三部曲之一《卡夫卡传:关键岁月》: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63134/

那个给父亲写出一百页长信的卡夫卡究竟有着怎样的童年?家乡布拉格和世纪交替的时代如何塑造了他?他与文坛“伯乐”布罗德如何结下影响一生也影响了现代文学史的友谊?初涉职场的卡夫卡博士表现如何?他怎样展开扣人心弦的文学试验,酝酿处女作《观察》的最早篇章?

卡夫卡研究学者莱纳·施 塔赫查阅诸多尚未公布的书信、日记、笔记等手稿资料,在传记中既细述卡夫卡的语言才华,教育经历,性心理的成熟以及对新技术、新媒介的体验,同时也在书中通过各种细节,勾勒出了波西米亚三个多世纪的社会、政治、宗教历史,展现了一幅精细、多彩的时代与城市全景画卷,最终回答了那个“卡夫卡何以成为卡夫卡”的问题。

【名家推荐】

趣味横生……一部严格基于事实和调研的史诗。

——福尔克尔·哈格,《明镜》周刊

在这个文类里达到了最佳。它本身就是一部小说。

——凯尔泰斯·伊姆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施塔赫以极度的细心和同情心阅读作品与生平。他对卡夫卡生活的时代理解深刻,而与之相应的,是一种智慧,一种对隐于作品背后的冲动及欲望的敏锐体察。

——科尔姆·托宾,《爱尔兰独立报》

作品目录

布拉格:此日无事
大幕开启
巨人们:来自沃赛克的卡夫卡一家
勒维太太
亏本的生意
想到了弗洛伊德
弗朗茨·卡夫卡:优秀学生
洪流下的城市
艾莉,瓦莉,奥特拉
拉丁语,波西米亚语,数学和其他重要事情
犹太文化课
无辜和放肆
通往自由之路
让德语语言文学下地狱吧
好友马克斯
引诱
知情朋友圈:乌提茨,韦尔奇,凡塔,伯格曼
自主与治愈
内心世界:一场战斗的描述
法学博士找工作
与风尘女子们
咖啡馆,艺伎,艺术与影院
非凡的助手
秘密作家流派
降落布雷西亚
在西方的中心
理念与幽灵:布伯,斯坦纳,爱因斯坦
文学与旅行
致谢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卡夫卡作品名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莱纳·施塔赫(Reiner Stach),1951年出生于萨克森州的罗赫里茨,德国文学研究者、卡夫卡传记作者和时事评论者。

1971年-1979年,施塔赫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文学和数学。由于在学习期间对卡夫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博士期间专门研究卡夫卡,1985年获得博 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卡夫卡的色情神话——女性的审美建构》

施塔赫曾在法兰克福大学短期任教,后进入S.费舍出版社工作。1991-1996年,他作为自由职业者为包括罗沃特和费舍出版社在内的多家出版社担任编辑,并参与了弗兰茨·卡夫卡作品校勘版的出版工作。1996年,施塔赫开始撰写卡夫卡传记。

施塔赫的《卡夫卡传》写作历时18年,共三卷,德文累计2037页。传记第一卷2002年出版,题为《卡夫卡:关键岁月》(Die Jahre der Entscheidungen),描写卡夫卡1910-19...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你们必须努力学习,才能懂得一些东西,但尽管你们努力学习了,到最后也会什么都不懂。这是教育中具有毁灭性作用的双重束缚,它实际上是把神秘、模糊的父权戒条——不懂也要服从扩大到了公共空间。后来,卡夫卡仍然觉得,他不断遇到这条与人为敌的悖论,他认为这条悖论非常“本质”,因此把它嵌入了自己小说的基础。所以,被告约瑟夫·K在模糊不清的威胁下,不得不把所有精力集中到他的案情审理上,严格遵守所有程序,而同时,法庭又向他保证,作为审理基础的法律是他一辈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认清的。小说《城堡》的主人公、土地测量员K也由于同样的矛盾最终走向毁灭:别人反复向他明确表示,他对村子里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而只要K一开始了解村里的本质问题,他的谈话对象就仅仅围绕程序问题向他进行解释。直到最后才发现,就连村民们也根本不理解他们的世界,他们生活在一片神秘之中。

——引自章节:拉丁语,波西米亚语,数学和其他重要事情


父亲拥有陷他于孤独的权力:这是父子俩几十年对峙的核心,这是父亲要直接负责的部分。不过,《致父亲》中也没有隐瞒,这道伤痕在弗朗茨两三岁的时候已经非常深了,没有人再能弥合它。当然,那个逐出的动作也是很迅速的,父亲已经想好了,为了达到最大效果,他不仅把儿子从父母的卧室扔了出去,而且扔到了住宅的门外,扔到了外面的阳台上,那是通向邻居住宅的过道,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我的内心因此受到了伤害。”卡夫卡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真实可信。然而,三十多岁时,他明白了,那天夜里,父亲并不是造成了一个无法愈合的创伤,顶多只是利用、扩大,且因此从根本上揭开了他的创伤。一个外在的、突然意外发生的不幸,揭开了一个没有意识到,但早已存在的、更深刻的不幸:卡夫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展现这个独特的、常常是令人震撼的阐释过程一如此频繁且如此彻底,所以我们必须把它看作卡夫卡心理世界最深处、最折磨他的母题。因此,《变形记》一方面瞬间就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置于对自己家庭的不幸依赖中,一方面又让他与家庭之间出现巨大距离,让读者面对一个完全无法理解甚至是荒诞的事件。然而,小说第一句话中就出现的灾难所激起的尘埃刚一平息,读者就能清楚地看到,那种依赖感和无归属感其实一直都存在,变形这件事打破了社会表面,让已经腐烂的内核更加清楚地呈现出来。

——引自章节:想到了弗洛伊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