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国家

儒法国家

作者:赵鼎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6

评分:8.1

ISBN:978730821521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旨在对中国历史型态作出解释的社会学著作。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与理论”,提出了一个历史变迁理论;第二部分“东周历史的背景”,分析了中华文明的形成期,即西周时代的政治、社会、思想与经济背景,同时也对这一时期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有所讨论;第三部分“东周时期战争驱动的历史发展”,涵盖了自春秋战国时代至西汉初期的历史,重点研究那些激发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市场关系与官僚制帝国的兴起或至少是使这些历史现象得以在中国出现的社会因素与历史动力,同时探讨了秦的统一与“儒法国家”在西汉的肇始。第四部分“儒法国家和中国历史的基本型态”,基于之前的理论模型,讨论了儒法国家如何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模式。

在本书中,赵鼎新教授对公元前11世纪至清朝灭亡的中华帝制的历史进行了一项全新的讨论。这项研究首先揭示了一些可以解释“中国如何以及为何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朝一统下发展出官僚制帝国”的因素。随后,本书考察了在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吸收了儒家和法家两种哲学传统的政治体制。虽然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宗教、技术和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但是儒法体制却延存了两千多年。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韧性体制的存在,尽管中国从北宋时期开始就经济繁荣、技术先进,但是并没有像西欧那样发展出工业资本主义。在考察这一政治体制的本质时,赵鼎新教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审视中国历史,即强调结构性力量与社会机制在塑造历史动力方面的重要性。

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 问题与理论
绪论
研究问题
理论与主要观点
对本章理论与概念的一些说明
研究方法
认识论原则
第一章 历史变迁理论
本书的理论
经济权力与军事权力
合法性与理性
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权力
现代性与私域导向工具理性的价值化
地理
小结
第二部分 东周历史的背景
第二章 西周的政治体制及其衰落(约前1045一前771)
“天命观”
基于血亲关系的封建体制
宗法制
官僚制的出现
“国人”与“野人”
西周时期的其他遗产
西周体制的崩溃
小结
第三章 东周的历史背景:一个战争时代
东周的人口与影响
古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政治地理
中国的自然地理
放牧群体的影响
东周早期城市 的性质
东周早期 的性质
以宗族为基础的城市
城市 的非领土性及其意义
东周时期主要的城市
东周历史的分期
小结
第三部分 东周时期战争驱动的历史发展
第四章 霸主时代(前770一前546)
“五霸”的神话
四大战区的形成与合并
战争与礼仪
效率导向型文化的兴起
郡县制与官僚化
二级封建化
东周战争的基本模式
小结
第五章 转型时代(前545一前420)
封建危机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会
霸主政治的崩溃
晋国公室的式微
封建危机对战争的限制
战争驱动型改革
官僚制国家的兴起
小结
第六章 全民战争时代(前419一前221):诸子百家的兴起
士的兴起
中国哲学的缘起
儒家
道家
法家
古代中国哲学的特质
古代中国的历史理性主义
法家在政治领域的主导
小结
第七章 全民战争时代:绝对主义的主宰
法家改革与全民战争的蔓延
改革与社会
改革与粗放型技术的发展
战争与大型水利工程
商业
古代中国经济行动者的弱点
小结
第八章 全民战争时代:秦帝国与中国一统之路
全民战争时代的几大军事强国
魏国的衰落
齐国、楚国与赵国的弱点
东周时期邦国关系的性质
秦帝国的统一之路
小结
第九章 西汉与儒法国家的来临
秦朝的覆灭
西汉初期的转型
儒法国家的形成
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形成
帝制儒学的根本特征
武帝新政
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权力的融合
皇帝与儒家官僚体制的共生关系
汉代官僚体制的结构
官员选拔与晋升制度及其问题
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权力的整合
小结
第四部分 儒法国家和中国历史的基本型态
第十章 儒法政治架构在宋代以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宋代的回应
佛教时代
国家对军事力量的控制
小结
第十一章 游牧者与定居中国人的互动模式
游牧部落与儒法国家
游牧一中国的动态关系
小结
第十二章 新儒学与“儒家社会”的到来
儒学的复兴
儒家社会的兴起
儒家社会中的国家力量
儒家社会与宗教生态的多样性
小结
第十三章 儒法国家体制下的市场经济
关于“西方崛起”问题的争论
对“加州学派”的评价
对“大分流”的解释
西方崛起的关键因素
工业资本主义:传统中国不可能走的路径
一场失败的“中国式宗教改革”
中国经济行动者的软弱
小结
结语
从过去到今天
方法论及哲学上的反思
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的“本质”
参考文献
附录:书评及回应
社会权力来源与赵鼎新对中国历史的解读 迈克尔・曼(Michael Mann)
真正古老的“大分流” 金世杰(Jack Goldstone)
在比较的视野下一中国历史的模式 约翰・霍尔(John Hall)
《儒法国家》中的“竞争”概念 乔纳森・赫恩(Jonathan Hearn)
“儒法国家”: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权力的稳定结合 理查德・拉赫曼(Richard Lachmann)
关于国家力量社会来源的商榷 乔治·劳森(George Lawson)
中国的“儒法国家”与欧洲的“企业国家” 威廉·休厄尔(William Sewell)
中国帝制统治的最后千年与中国现代经济的兴起 王国斌(R,Bin Wong)
《儒法国家》与基于理想类型集的理论构建 赵鼎新
· · · · · ·

作者简介

赵鼎新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荣休讲席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社会科学方法。中文专著有《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2006)、《民主的限制》(2012)、《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2015)、《合法性的政治》(2017)以及《什么是社会学》(2021)。英文专著Power of Tiananmen (2001)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获美国社会学学会2001年度亚洲研究最佳著作奖以及2002年度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最佳著作奖。英文专著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2015)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获美国社会学学会2016年度政治社会学研究最佳著作奖。

译者简介

徐 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