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于他处

思于他处

作者:孙郁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2022-6-1

评分:8.5

ISBN:978751683290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孙郁,1957年出生于辽宁大连。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民国文学十五讲》《鲁迅忧思录》《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鲁迅与周作人》等。曾获第12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14),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2018),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2018)等。

作品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思于他处
卡夫卡的城堡
思于他处
略谈黑塞
萧红的传记
雪日读“聂诗”
在表现主义风潮里
汪曾祺的语言之风
三十年的群像
散文六十年
另一种文学教育
第二辑 走出迷宫
鲁迅小传
《野草》研究的经脉
普希金的艺术
托洛茨基余影
巴别尔之影
文字后的历史
走出迷宫
在“文学改良”的背后
关于“苦雨斋”文脉
陈衡哲的《西洋史》
色彩之舞
混血的时代
志怪与录异
凝视东北
第三辑 远去的群落
《读书》上的文章
语言的颜色
谈方鸿渐
王小波二十年祭
远去的群落
莫言小记
文体家的小说
笔记三则
· · · · · ·

作者简介

孙郁,1957年出生于辽宁大连。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民国文学十五讲》《鲁迅忧思录》《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鲁迅与周作人》等。曾获第12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14),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2018),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2018)等。

精彩摘录

偶然读到什么奇书,会意外地改变旧有的思路,把先前的看法颠覆掉的。小泉八云的著作,就给了我一次刻骨的记忆。我知道他,是缘于鲁迅的文章,他的著作在二十世纪初就被引进中国,是颇有些名气的。鲁迅那代人在讲文艺理论时,偶而涉及这个人的著述,对其印象不坏。这个希腊人本名LafeadioHearn,一八九〇年到日本,遂入日籍。于是起了这个日本人的名字。据说他懂的语言很多,故谈起文学史时,思路要比一般人活跃,眼光是开阔的。老舍先生当年写过一本文学理论概论,在许多地方就用过小泉八云的著作做参照,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现代文学理论的传播史,我们的前辈是多少受到此人的影响的。表面上严肃的小泉八云,写过一部《谈怪》。几年前偶然遇到此书,诧异了半天。阅后竟然改变了自己对日本文学的某些看法。此书不仅让我对这位学者的看法有了变化,也个人,没有特别的身份,故事也平平常常,不过是恋爱、教书、失业之类的情节,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我看这一本书,对这个人物恨不起来,倒多了几分同情,觉得最可怜的文人,是某一群落的代表,至今仍不失一种意义。中国的读书人,能跳出凡俗,得通天之眼的不多,在红尘里跌跌撞撞倒是寻常之事。钱锺书看到了这一点,且为其中的人物画像,也就让人有了共鸣的地方。晚清过后,留洋的人渐多,知识群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举其要者,一是境界大开,有了像王国维、鲁迅这类博通古今的人物;二是诸种思潮涌来,出现了像陈独秀、胡适这样的精神界的斗士;三是科学家诞生了,诸如李四光、詹天佑式的学人光彩照人。钱锺书对上述诸人不感兴趣,也很少著文谈及于此。他是个很苛刻之人,狂傲的地方殊多,在学术随笔与小说中批评过许多名流,挖苦之语常可看到。钱氏眼里,都是些精神不得圆通之人,人间万事,荒谬连着荒谬,有什么神圣的东西可言呢?所以他叙述故事时,总喜欢用反讽之语,奚落一下人与事,幽默之中还带着冷酷。方鸿渐,就成了作者刻画的玩偶,新式...

——引自章节:志怪与录异


写作的人,诗意地看着别人,不是太难,而看后因了那无望,不断地拷问自己,则是难过的事。我在接触卡夫卡的汉译本时,印象是他看的本领的高强。但他没有满足于看,自己却要去看那些看不到的存在,于是便拥有了别人没有的紧张。现在,我读着曾艳兵的《卡夫卡的眼睛》,便感到“看与挣扎”这个话题。这不是在译本的轮廓里旋转的书,而是进入思想躯体的对白。书中有着一种热流在自己的躯体里,似乎被它穿透了。我记得卡夫卡的眼神,忧郁的、略带羞涩的样子。曾艳兵觉得自己也在那个目光里走进城堡的边缘,却不能进去。或者一旦进去又不能出来。我觉得那是一种暗示,深味卡夫卡的人,多少懂得这种暗示。于是,我感到了卡夫卡和我们的可怜。我们阅读他,不觉得是异域的生活,似乎也是我们命运的写真。的确,卡夫卡不像一些作家的文本给我们以强迫接受的感觉。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毫不想干扰他人的事情。可是他述说的,可能都与我们有关。他的迷失在路上的低语,仿佛是替我们这些宿命者在表达着什么。曾艳兵对这个德国作家的把握,是困惑中的体悟与寻觅。他的陈述绝无学院派的僵死气,心灵对撞着,精神在盘诘。他的气质里,也略微可以见到卡夫卡式的焦虑和不安。而那体验,就是彻骨的,流动着《城堡》《变形记》式的迷雾。我终于懂得,理解别人,是一种灵魂的对接。理解是一种进入,在对象世界里,可以发现我们忽略的自己。只有把日常的幻象撕裂的人,才可以进入世界的本原。那些既定的逻辑常常欺骗了我们。卡夫卡因为身份的复杂,以及存在的复杂,感到语言的无力与表达的无力。他曾说:“我写的与我说的不同,我说的与我想的不同,我想的与我应该想的不同,如此这般,陷入最深的黑暗之中。”恰恰由此,他进入了现象界的玄奥地带,多致的存在的原色调被召唤出来。人是一个多么矛盾的存在体,而真实恰恰靠矛盾所表现。许多年前我阅读《失踪者》,被那迷一般的情境感动了。那个被抛弃到美国的孩子一系列荒诞的经历,是偶然的...

——引自章节:卡夫卡的城堡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