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作者:洪子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8

评分:9.4

ISBN:9787301331941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洪子诚

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 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材料与注释》《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访谈与对话》等。

作品目录

自序
1954年的一份书目
题解 / 1954年的一份书目 / 问题一:欧洲19世纪文学 / 问题二:现代派 / 问题三:“世界化”之路
《〈娘子谷〉及其它》:当代政治诗的命运
苏联“第四代诗人”叶夫图申科 / “复出”的不同方式 / “艺术摧毁了沉默” / 政治诗的命运
《司汤达的教训》:“19世纪的幽灵”
爱伦堡与中国当代文学 / 不同的司汤达图像 / 左右两舷都遭到斧劈的船 / 瞬间与永恒 / “19世纪的幽灵”
当代中外文学关系的史料问题
教义之外的神秘经验的承担者
——读《在有梦的地方做梦,或敌人》
当代文学中的法国文学 / “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快乐” / “是什么,就叫什么” / “仔细检查”我们的信仰 / “教义之外的神秘经验的承担者”
死亡与重生?
——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进攻阶级的伟大儿子” / 无产阶级诗人的“样板” / “死亡”与“复活” / 多个马雅可夫斯基图像 / 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同貌人”
与《臭虫》有关
——马雅可夫斯基,以及田汉、孟京辉
与《臭虫》有关 / 形式主义批判:一个历史背景的考察 / 朱光潜的“演员的矛盾”和黄佐临的“戏剧观” / 《臭虫》和《水库》的未来想象 / 两个《臭虫》的对话:孟京辉的回应
《反华电影剧本〈德尔苏·乌扎拉〉》
电影《德尔苏·乌扎拉》的批判 / 批判集的主要内容 / 几个不解的疑点 / 真实性的确认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中译本
《恐惧与无畏》的相关资料
《恐惧与无畏》的版本 / 作为“教科书”的《恐惧与无畏》 / 苏联文学变革中《恐惧与无畏》的续写 / 一个插曲的两种写法
可爱的燕子,或蝙蝠
——50年前西方左翼关于现实主义边界的争论
几个标志性事件 / 地理空间和政治文化身份 / 开向不同方向的窗户 / 异化,卡夫卡的“超越性”
内部的反思:“完整的人”的问题
“修正主义”遇上“教条主义”
——1963年的苏联电影批判
“他们故步自封” / 苏联电影“新浪潮” / 不是孤立的现象 / 影片读法举例 / 一再推延的自省
当代诗坛的两个“斯基”
伊萨科夫斯基诗的传播 / “生活抒情诗” / 马雅可夫斯基译介热潮 / 当代的马雅可夫斯基形象 / “政治抒情诗”的文化资源
“透明的还是污浊的?”
——当代文学与南斯拉夫文学
1957年前后出版的几个译本 / 刘白羽的批判和维德马尔的回应 / 郭小川《望星空》事件 / “黄皮书”《娜嘉》 / 瓦尔特同志来到中国
1950年代的现实主义“大辩论”
——以两部论文资料集为中心
“大辩论”的几个特征 / 两部论文资料集 / 《关于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 / 西蒙诺夫《谈谈文学》 / 爱伦堡:《〈玛琳娜·茨维塔耶娃诗集〉序》 / 卢卡契:《关于文学中的“远景问题”》《近代文化中进步与反动的斗争》 / 维德马尔《日记片断》;里夫希茨《谈维德马尔的〈日记片断〉》 /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 大潮已退,但余响仍存
1964:我们知道的比莎士比亚少?
1964,莎士比亚年 / 纪念计划受挫 / 周年纪念“制度”的终结 / “荒谬”的莎士比亚 / 1964,怎样联合、拉拢莎士比亚 / “但是”,之后是“局限性” / “我们知道的比他少?——这是胡说八道”
· · · · · ·

作者简介

洪子诚

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 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材料与注释》《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访谈与对话》等。

精彩摘录

不过,无端怀疑以严谨、高质量编辑风格著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没有道理的,即便是那个“非常年代”发生的事情。在难以找到让人放心的解答的情况下,我便求助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教的王俊文。他用了两天时间,按照我提供的线索,在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和日本国会图书馆查找核对,结论是人文版的“批判集”收录的刊发于日本报刊的批判文章,它们的题目、署名和内容真实无误。唯一的差错是,“铃木猛”撰写的,被香港《大公报》转载的文章,在日本《国际贸易》上发表的时间不是1974年10月19日,是10月29日。当然,张建华提出的这些作者一“研究会”“批判组”的领导者和成员的身份问题,也还是无从查证。另外,批判是这些刊物自主发动,还是与中国当时的某些机构存在关联,也没有办法获得可以追寻的线索。

——引自章节:《反华电影剧本〈德尔苏·乌扎拉〉》


对于苏联和另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家和批评家来说,他们大多难以有这样的与先锋主义肉身相关的体验和记忆。

——引自章节:可爱的燕子,或蝙蝠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