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

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

作者:竺可桢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2005-05-01

评分:5分

ISBN:7200058319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 内容简介

借助竺可桢的科学烛照,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进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神妙境界。

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 本书特色

借助竺可桢的科学烛照,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进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神妙境界。——施爱东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学教育家,本书所收文章,主要依据《竺可桢文集》,部分依据《竺可桢文录》《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物候学》《看风云舒卷》等书,多数是竺可桢长篇大论中与文史知识相关的精彩节选。

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前言

啤4怂健按蠹摇保椒矫娴暮澹阂弧⑹榈淖髡呤谴蠹遥欢⑹槭切锤蠹铱吹模谴蠹业亩廖铩K健靶∈椤闭撸皇蔷推淦裕缘眯∫恍┌樟恕H袈垩跣栽虿坏磺幔行┑故窍嗟敝亍F涫担笮∫彩窍喽缘模徊渴槭蜃郑诮裉斓挠∷⑻跫拢坪跛阈∈椋粼诶献印⒖鬃拥氖贝趾纬⒕托∧兀?br>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袁行霈

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 目录

bsp;气候与文化
天时对于战争之影响一
中秋月
牵牛与织女
北斗九星
说云
苏东坡舶掉风诗之是否合乎事实
柳条能漏泄春光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天气和人生
气候和衣、食、住
气候与卫生
二、古今气候变迁考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
中国古籍上关于季风之记载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时期(约前3000一前1100)的中国气候
物候时期(约前1100-1400)的中国气候
方志时期(1400-1900)的中国气候
三、顺应天时
顺天时,救民疾
中国之节气
中国古代之月令
月离于毕俾滂沱兮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季风之成因
气候与其他生物之关系
什么是物候学
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
我国古代农书医书中的物候
物候的南北差异
物候的古今差异
以农谚预告农时
四、改造自然
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二十八宿与浑天仪
我国东部雨泽下降之主动力
论祈雨禁屠与旱灾
纸鸢与高空探测
气球航行之历史
飞艇航行之历史
沙漠的概念与沙的来源
沙漠的魔鬼
论南水北调
让海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二

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 作者简介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我国第一个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骨干之一。开创了我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研究领域。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整理出版了中国气候资料。改革了气象观测中的计量标准,开展了我国区域气候的研究。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1972年增补、修订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