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

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

作者:[美] 田民

出版社:江苏人民

出版年:2022年1月

ISBN:9787214266248

所属分类:科普读物

书刊介绍

《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内容简介

本书是海内外第一本研究梅兰芳在20世纪国际舞台上影响的专著。作者聚焦于梅兰芳的访日、访美和访苏,在20世纪跨国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和戏剧大背景下,考察了梅兰芳和中国戏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与定位。本书仔细探讨了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爱森斯坦、塔伊洛夫、巴尔巴等重要人物对于梅兰芳的艺术和中国戏剧的互文化解释和挪用,同时也更深入地阐释了20世纪国际戏剧的互文化形成与建构。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方面对于梅兰芳出访的支持与反对声音,以及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对于中国人理解和界定其艺术所产生的跨文化影响。
田民,1990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讲师和副教授。1994年赴美国,后在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获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爱荷华大学。主要从事比较戏剧和互文化戏剧研究。曾发表英文著作《差异与置换的诗学:20世纪中西互文化戏剧》(The Poetics of Difference and Displacement:Twentieth-Century Chinese-Western Intercultural Theatre,2008)、《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Mei Lanfang and the Twentieth-Century International Stage: Chinese Theatre Placed and Displaced,2012)、《亚洲戏剧对现代西方戏剧的用途:置换之镜》(The Use of Asian Theatre for Modern Western Theatre:TheDisplacedMirror,2018),中文著作《莎士比亚与现代戏剧:从亨利克·易卜生到海纳·米勒》(2006),还曾编写过梅兰芳的英文资料集《中国最杰出的戏曲乾旦:梅兰芳生活与艺术资料集》(China's Greatest Operatic Male Actor of Female Roles: Documenting the Life and Art of Mei Lanfang,1894-1961,2010)。
何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比较戏剧、海外中国学研究。

作品目录

中文版致谢
绪论
第一章:文化民族的再定义与戏剧传统的具体化——梅兰芳在日本首次亮相国际舞台
梅兰芳1919年和1924年访日时的历史与地缘政治背景
梅兰芳访日的政治、文化意义
日本人对于梅兰芳演出的准备、经营和公众接受
“支那趣味”
梅兰芳的味道和中国的味道
“他山之石”
乾旦、女形和女优
梅兰芳对日本戏剧的体验与看法
中国人对梅兰芳访日演出的反应
结论
第二章:作为“艺术大使”的“具有绅士风度的‘第一女士’”——梅兰芳1930年的访美
梅兰芳访美的动议与计划
中国人反对梅兰芳访美的声音
梅兰芳访美前美国人对中国戏剧和梅兰芳的认识
美国对梅兰芳表演的接受
20世纪前20年的美国戏剧
从写实主义中解脱出来
男扮女装的艺术
作为有形物质整体的身体与演员—舞者—歌手的总体艺术
诗性整体与综合艺术
中国艺术:古老的和异国的
何为受约束的、原始的或野蛮的?何为先进的、现代的或文明的?——戏剧现代性的定位
梅兰芳对美国舞台的影响
桑顿·怀尔德
梅兰芳对美国舞蹈的影响
余波:中国反应
结论
第三章:中华民族的荣誉还是耻辱——中国人对梅兰芳1935年访苏的争论
中国政府对梅兰芳访苏的支持
对中国戏剧意识形态与社会倾向的争论
对中国戏剧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争论
对梅兰芳男扮女装的争论
有关中国戏剧象征主义的争论
文化与文学遗产的政治
梅兰芳渴望向苏联新戏剧学习
梅兰芳访苏的政治讽刺
中国人对梅兰芳访苏演出的反应
结论
第四章:学习“实践经验”——苏联戏剧对梅兰芳艺术的诠释与挪用
苏联对梅兰芳的接受
程式化戏剧和怪诞戏剧
节奏的戏剧
形象的戏剧
综合的戏剧
结论
第五章:置换的影响——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艺术的分析诠释与功能重组
布莱希特有关梅兰芳和中国表演的文章的诞生
布莱希特“间离效果”概念的谱系及其形成
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艺术和中国表演的阐释
第四堵墙的缺席
“自我观察”与“自我间离”
引用还是认同?中国经验
观众与观看艺术:认同与间离
结论
结论
有关本书论题的一些新思考和新发现
参考书目
索引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