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国元代戏曲艺术。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形成与兴起:元杂剧的形成与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戏曲艺术本身的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烈,使不少富于反抗性的剧目应运而生;大都、真定、平阳等北方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随着都市的繁荣,特别是宋代众多的勾栏瓦舍,容纳了各种品位的艺术在一起演出,更有利于作为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发展和成长。众所周知,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②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而旦、末的分行更细,以正旦、正末主唱,而净仍保存着发科打诨的特色。③元杂剧发展了金院本的表演伎艺。如武行的筋斗,花面脚色的打诨等等,提高了演出质量。④元杂剧的面部化妆和服饰,与金院本几乎一致,*近几年在山西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戏俑,作了有力的证明。元杂剧是汲取了众多的伎艺,包括杂技、歌舞、北方俗谣俚曲,特别是吸收了诸宫调、唱赚的联套优点,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戏台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形成的。
表演与演员:唱、云、科三者构成了元杂剧表演艺术核心。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或倒扮,约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使之形象鲜明。云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语言质朴,长于叙事。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工,元人称手儿 ,后世称为身段 ,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科。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做战科、混战科。③剧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剧中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劝酒科,因有表演动作,故列入科内。④效果,如雁叫科、内傲风科,当时没有效果一词,所以也包括在科中。⑤检场也放在科里,想来元杂剧没有专职检场,由零碎脚色兼作,如做掇桌儿科、卒子做托砌末上科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做工和武功两个方面。元杂剧的科和南戏的介一样,基本上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身段动作,虚拟地反映生活,而且与砌末结合,虚实相生;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程式性,尽管还不够完善,但为中国戏剧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
元代戏曲艺人:一般称为路歧,意即冲州撞府,走南闯北,到处流浪,以演戏为生。或叫散乐、行院、乐人,名称颇多,其实则一。他们大都过着贫穷的生活,受尽凌侮,有的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娱乐品,召进宫廷,属于教坊,名隶乐籍。仅据《青楼集》一书的记载,一个戏班中女演员有100多人,男演员30余人,戏班又多,演员之盛可想而知。他们都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或在勾栏,或在庙台;只有农村的业余社火,不在此例。专业艺人还有分工,有的专攻一个脚色或两种脚色,特别一些艺人既会演戏,又会写剧本,如红字李二、花李郎等。《黑旋风》、《武松打虎》、《薛仁贵》等剧目,就出自艺人之手。
作家与作品:中国戏曲史上有作者可考的剧本始于元杂剧。元代以前的杂剧和院本,《武林旧事》著录宋官本杂剧280本,《辍耕录》录有金院本689种,但没有一部剧本流传下来 。元杂剧则不同 , 据现存资料不完备的统计,在不到100年的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大约有200人左右,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约有730~740种。这些数字远远不能反映元杂剧创作的实际,因为佚名的作家和失载的剧本尚不止百、千。然而能看到的元杂剧剧本只有208种,连残曲29种,也不过是237种。
衰微与影响:元杂剧衰微的直接原因是戏曲中心的南移,原在南方流行的戏曲吸收了北杂剧的长处,而且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局限,用南曲演唱,受到人们的欢迎,使北杂剧无法与之抗衡;本身的原因则在于元末明初的杂剧作品缺乏反封建的战斗精神,明初的杂剧更逐步进入宫廷的狭小天地,从内容到演出,愈来愈与人民群众疏远,元杂剧的衰微,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
元杂剧的历史作用并没有随着它的衰微而消失,其部分优秀剧目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艺术和创作经验也为后来的演员和作家所继承,它和宋元南戏一起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础。
绾结说来,元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城市经济的繁荣,各种民间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的养料,戏曲艺术形式进一步发展,很多剧作家和艺人共同努力,以及广大观众的支持都是促成元杂剧兴盛的因素。
——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
中国真正的戏剧,始自元代的杂剧。杂剧的产生,在中国的戏曲史上,成为一个新纪元。但这种杂剧,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一两个天才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它是在前代各种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在民间渐渐演化而成的。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结集的48篇论文,原刊于1986年至2006年的《新美术》。这些论文阐述了美术史与人文学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集 内容简介 他的音乐作品虽然没有得到过批评家们太多的好评,但是在很久以前,他的很多杰出的作品就已经赢得了听众的钟爱。因此,我们可以说,在钢...
约翰·伯格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4至1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代后期,
《歌曲创作自学教程》加入了通俗唱法部分,力求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要领性的东西,以便引导学生们少走弯路、免受误导。在《歌曲
紫箫记 本书特色《汤显祖戏剧全集:紫箫记》系作者早年末完成的剧作。取材于唐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割弃了小说中因李益负心而致霍小玉于死情节。叙李益与霍小玉结...
初恋音乐-古典也流行-流行也精彩(全两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京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编排,上册从古希腊时代到古典时代,下册从浪漫时代到二...
《哈姆雷特》内容简介:莎士比亚的杰作是公认的人类文化瑰宝,而他最著名的四部巨著《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
Weallhaveourownsecrets,butthedevilholdsthebiggest.Agroupoffriendstakesaweekoutof...
《笛子演奏技巧十讲》介绍了:竹笛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民族乐器,在我国流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竹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许多独
《西伯利亚明珠:贝加尔湖科考纪实》内容简介:“自然科学考察丛书”是对中国科学家大规模综合科学探险考察的真实记录,展示了我国
浪漫满屋:韩国影视金曲改编的钢琴曲(赠光盘) 本书特色 《浪漫满屋:韩国影视金曲改编的钢琴曲》是由安微文艺出版社出版发 行的。浪漫满屋:韩国影视金曲改编的钢琴曲...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著名服饰史学者、上海戏剧学院周锡保教授数十年来从事中国历代服饰的研究和教学的成果。著者在书中按照中国自
《巴赫赋格的艺术:适用于室内乐(钢琴)》主要内容包括:《赋格的艺术》在巴赫逝世时处于未完成状态——最后一首赋格未十分完整写出
最爱醇情歌(附光盘) 本书特色 男女对唱这一形式一直被广大歌迷所喜爱,本书从众多广为流传的歌曲中进行了精选。其中,既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唱至今的《甜蜜蜜》《滚滚...
Thisbookisadetailedintroductiontomusictherapy,andshouldbeofparticularinteresttoi...
民谣吉他流行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吉他民谣歌曲集,收集了丁香花、戒情人、后来、东风破、你的爱给了谁、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很久以前、永远是个秘密等。民谣吉他流行...
《拉赫玛尼诺夫》对于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人们的说法不一而足,争议颇多。有些人对他顶礼膜拜,认为他的音乐精致典雅,美
如果你对戏剧、音乐、舞蹈以及其他视听艺术表现形式有兴趣,而又错过了或疏忽了音乐剧、你可能会遗漏掉本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国小城波恩。他的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但有酗酒的恶习。从4岁起,贝多芬就受到父亲严格的音乐训
音乐基本知识及名曲欣赏 内容简介 《音乐基础知识及名曲欣赏》在军队院校经过多年使用、多次修改,是深受广大学员喜爱的音乐课教材,也可作为水平相当的读者的参考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