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作者:[美] 高彦颐

出版社:江苏人民

出版年:2022年5月

ISBN:9787214263414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内容简介

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本书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作者指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她们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高彦颐(Dorothy Ko),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Barnard)学院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明清史、妇女性别史、科技史、视觉文化及物质文化史等。代表作有《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和《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等。
译者:李志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性别史、日常生活史、史籍整理等。著有《唐虢国夫人:文本与日常生活》《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总主编《<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作品目录

《闺塾师》再版自序
中文版序


从“五四”妇女史观再出发
封建社会尽是祥林嫂吗?
概念界定:社会性别与阶层分工
中国妇女史的新视野
无父的父权制?
内外与动静
妇女文化及结社
儒家传统中的妇女
江南的特殊性
比较妇女史的困惑


情史与社会秩序
第一章:都市文化、坊刻与性别松动
货币和社会等级的失序状态
出版的繁荣和读者大众的诞生
官刻和家刻
坊刻:为钱而出书
书商:越界文化的建筑师
个性摹写与人际交往
女性读者:道德消费与娱乐消费
女作家:清物与清玩
浮世中的社会性别关系
第二章:情教的阴阳面:从小青到《牡丹亭》
痴迷的读者:三妇传奇
《牡丹亭》中爱情的戏剧性表现
男性对情的辩护
情和仪式的女性世界
情迷下的女性阅读
情、性和婚姻的神圣性
彩凤与乌鸦:其他女性的共鸣
小青传说的发展
对女性写作的怀疑
天才的命运
小青——妒妇的牺牲品
男人、妻和妾:妇妒的话语
情迷和社会性别关系


妇女性别的重写与重读
第三章:丈夫与女中丈夫:女性角色的错位与延伸
女性的分类
置身于家庭内外:家庭生活话语
对女性才华的推助
巡游的女塾师
女文人:如有威望的男人一样的职业作家
彩凤和乌鸦:角色的倒置
妇女写作:精心构建的崭新社会文化空间
第四章:从三从四德到才、德、美
向心的女性
作为身体训育的缠足
回归家庭:中国人生活的“私密性”
公领域的私人化:宗族组织的出现
为母亲职责而进行的女性教育
才、德、美
女性眼中的才和德
内在美和外在美
缠足——女性对女性的传统
女人手工:从必需品到艺术


家门内外的妇女文化
第五章:家族人伦与“家居式”结社
闺中良伴
伙伴式婚姻:纸上理想
殉情者
金童玉女:夫妻私密
家内职责上的男女有别
家族间结盟:收养和婚姻
不幸的结局
家内宗教
家内女神的发展
她自己的世界:家居式诗社
友情和亲属关系:通融下的妇女情谊
家人死亡:危机和转折
社团的延伸:悼文和出版
身后遗产:印刷文字的力量
第六章:书写女性传统:交际式及公众式结社
在路上
卧游人
商景兰和“社交性”社团
女性社团与地方主义
公众结社:蕉园诗人
母亲兼教师的顾若璞
女性间的联系:亲属、邻里和朋友
“诗乃我神明”
潜龙或牝鸡:男性化的女性
女性文化和亲属关系
第七章:名妓与名山:男性社会中的妇女文化
名妓和歌女的浮世
妻和艺人:“社会性别”和“阶层”间的对立
豢养“瘦马”
妻、妾、歌女的情热
柳如是:自我命名的名妓
男性公众世界中的名妓
旅居女性的临时性社团
王微:翱翔的鸿鹰
社会性别:社会组织的一个范畴
引文目录


译者后记
译者再版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