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研究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研究

作者:涂文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2年5月

ISBN:9787108072634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研究》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为主线,以历史学、城市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方法,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综合研究。针对此领域研究碎片化的问题,力图从宏观上对中国20世纪前半叶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行整体考察,使人们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成就与问题、经验与教训有一个整体而清晰的认识。由此赋予了本书较高的学术意义和较强的现实价值。
涂文学,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出版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工作),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城市史、武汉城市史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一百二十余篇。出版《武汉通史·民国卷》(主编),《武汉史话》(13卷)(主编),《图说武汉城市史》(主编),《武汉沦陷史》(主编),《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文化汉口》,《武汉城市简史》,《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百题》(上下)等著作三十余部。

作品目录

导论
上编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章:外力推引与内部回应:外源性次生型城市化
第一节
直接推力与间接推力:近代开埠开放对中国城市化的多重影响
第二节
“被城市化”:外力推引下近代中国城市化若干特征
第三节
刺激·引领·示范:城市化进程中外力与内力的双向互动
第二章:国家主导与民间参与:自上而下展开的城市化运动
第一节
“建国必先建市”:孙中山的战略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举措
第二节
政府管控下的民间参与: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另类”模式与独特路径
第三节
体制惯性与官进民退:民间参与与城市化运动的历史局限
第三章:城市拉力与乡村推力: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畸形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拉力:城市功能现代化与城市人口聚集
第二节
乡村推力:近代中国农村的衰败与农民离村潮
第三节
拉力不够与消极推力:城市化的困境
中编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章:“都市中国”的雏形:晚清到民国前期(1900—1927)中国城市化概况
第一节
动荡中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
第二节
参差各异:不齐的城市规模等级
第三节
东西失衡:中国近代城市不平衡格局的开始形成
第五章:“都市中国”的成长:民国中期(1927—1937)的城市发展
第一节
平稳中的发展:城市人口和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第二节
进步与落后并存:城市规模等级的不对等
第三节
地域差距扩大:中国近代城市不平衡格局的完全形成
第六章:“都市中国”进程的重大挫折:抗战时期沦陷区城市的衰落
第一节
覆巢之下:中国东北、中东部城市的沦陷
第二节
“日满一体”:伪满时期的东北城市建设与“发展”(1931—1945)
第三节
殖民劫难:抗战时期中东部沦陷区城市的衰败(1937—1945)
第四节
“发展”殊途:抗战时期港澳台地区城市的变迁
第五节
“分治”下的殖民命运:抗战时期中东部沦陷区城市变迁的差异化
第七章:“都市中国”发展的承东继西: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城市发展
第一节
抗战建国:战时大后方城市发展的要素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加快:战时西南地区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由边而内:战时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
第八章:战乱后的衰退:抗战结束后(1946—1949)中国城市化概况
第一节
困顿与停滞:抗日战争后城市的衰退
第二节
雪上加霜: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和发动内战对于城市的破坏
第三节
地域差距的固化:城市格局的总体不平衡
下编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的现代化
第九章:“乡土中国”的嬗变: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城变:现代城市功能的发展
第二节
老城之困:传统城市的发展与衰败
第三节
痼疾难破:城市转型的缺陷
第十章:传统中的现代:20世纪中国城市社会转型与城市社会的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早期城市的功能与城市居民结构
第二节
功能转型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影响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社会次群体
第四节
社会生活变革的物质条件与精神要素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