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

作者:张健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22年9月

ISBN:9787101158311

所属分类:科普读物

书刊介绍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内容简介

本成果通过系统搜集、梳理清代黄河中游现存档案、方志和文集中存留的雨情、水情、灾情等史料,建立了黄河历史气候-水文变化史料数据库。基于此重建了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旱涝等级(1644-2009年)、面降雨量变化序列(1765-2010年);复原中小空间尺度上1689-1692年重大干旱、1819年极端降水、1929年气温变化等气候-水文事件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区域社会响应等历史面貌;进而尝试诊断自然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因子的作用力度,厘清单次灾害事件影响与区域社会响应的互动关系。与此同时,兼论清代黄河防汛报汛的制度运作方式,及黄河河防管理、河工治理等内容。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历史地理、黄河水利史等交叉领域中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深度。研究结论揭示了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旱涝、降雨变化,极端干湿和冷暖事件的发生特征和规律,既是对全球视野下区域气候重建研究的积极响应,又为当前灾害风险管理和人类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历史借鉴,亦为预测未来数十年乃至百年尺度区域气候变化提供历史相似型。
张健,1980年生,陕西大荔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12年6月获博士学位;同年7月入职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2016年特评副教授,入选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计划。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历史气候变迁、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史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与面上项目各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并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自然科学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先后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国务院扶贫开发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等奖励。

作品目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图目
表目

绪论
第一节
历史气候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为何要关心气候变化
二、为何要研究历史气候
三、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问题、目标、思路和方法
一、问题与目标
二、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时空界定与研究区概况
一、时空尺度
二、研究区概况
第五节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区史料及其蕴含的气候信息
一、档案资料
二、地方志资料
三、器测数据
第一章:黄河中游旱涝等级序列重建与特征分析(1644—2009年)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代表站点的选取
第三节
旱涝等级序列的重建
一、旱涝等级法
二、依据史料进行旱涝定级的问题与处理
二、重建结果
第四节
旱涝特征分析
一、空间分异特征
二、演变周期特征
三、阶段变化特征
四、旱涝突变检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清代以来黄河中游5—10月面降雨量序列重建与特征解析(1765—2009年)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万锦滩水志设立与水位数据解读
一、万锦滩水志设立
二、水位资料解读
三、清代万锦滩志桩水位变化序列
第三节
面降雨量重建的思路与方法
一、实有记录年份的推算
二、记录缺失年份面降雨量的插补
第四节
面降雨量重建结果与特征解析
一、重建结果
二、特征解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康熙年间陕、晋、豫三省大旱事件剖析(1689—1692年)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思路
第二节
大旱灾情与时空分异特征
一、陕西
二、山西
三、河南
四、周边其他区域
第三节
大旱事件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
一、与自然因子的对应关系
二、复杂的社会因素
第四节
1689—1692年大旱灾的社会应对
一、行政干预
二、市场调整
三、民间义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河中游极端降水事件诊断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思路
第二节
雨情与灾情
一、泾、洛、渭河流域及黄河中游干流陕西辖区
二、汾河流域及山西北部诸县区
三、黄河下游河南、山东诸县区
第三节
降水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一、时间分异
二、空间分异
第四节
气候背景推断
一、ENSO事件与南极涛动指数(AAO)
二、太阳活动
三、火山活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清代黄河中下游决溢与气候波动关系讨论(1751—1911年)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决溢事件及气候背景
一、清中后期黄河中游降水变化
二、决溢事件典型案例剖析
第三节
气候波动与黄河历次决溢程度变化关系
一、量化方法
二、数据提取和统计标准
三、评估指数与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清代黄河防汛与报汛制度的运作
第一节
古代水志设立及其应用的三段时期
一、设立水志观测河湖水位变化
二、利用水志记录水位长时段较高分辨率的变化
三、水志的报汛制度运作及河流洪涝灾害预警
第二节
清代黄河水志设置及其水位记录的学术意义
一、清代黄河水位志桩设置
二、水位数据的学术意义
第三节
清代黄河河务与报汛制度运作
一、清代河务管理体系
二、黄河防汛章程及“报水式”规定
三、水志报汛之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民国时期黄河中游气温变化及寒冷事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四节
气温变化特征
一、候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二、月平均气温变化及其时空特征
第五节
“民国十八年年馑”与寒冷事件史实、影响及天气背景
一、关于“民国十八年年馑”的研究综述
二、1929年甘肃、陕西和山西辖区的灾情
三、1929年寒潮侵袭
四、1929年寒冷事件的CRU气温数据印证
五、1929年寒冷事件发生的天气背景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挖掘气象信息史料,建立更多高分辨率的气候序列
二、多学科研究方法交叉应用,研究结果相互比对、校验和衔接
三、深入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历史气候研究
四、注重冷暖干湿历史气候事件及其组合方式与社会响应研究
附录一
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等级数据
附录二
1644—1911年黄河中游旱涝分异图集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