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音乐

论电影音乐

作者:[德]特奥多·阿多诺 [德] 汉斯·艾斯勒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3-1

评分:7.9

ISBN:9787208166202

所属分类:艺术音乐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

特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03—1969),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以及作曲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成员之一,在文化工业研究及当代资本主义批判领域力作甚多。

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1898—1962),德国作曲 家、音 乐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作曲,师从勋伯格。1942年在好莱坞从事电影音乐创作。

译者

刘斐,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学术兴趣包括电影理论、流行音乐与社会思想史,译文曾刊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外国美学》等。

作品目录

新版导言 1
前 言 58
导 言 60
第一章 偏见与陋习 64
第二章 功能与戏剧性 84
第三章 新的音乐资源 98
第四章 社会学诸层面 113
第五章 美学元素 134
第六章 作曲家与制片过程 168
第七章 建议与结论 199
附录 224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

特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03—1969),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以及作曲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成员之一,在文化工业研究及当代资本主义批判领域力作甚多。

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1898—1962),德国作曲 家、音 乐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作曲,师从勋伯格。1942年在好莱坞从事电影音乐创作。

译者

刘斐,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学术兴趣包括电影理论、流行音乐与社会思想史,译文曾刊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外国美学》等。

精彩摘录

……传统音乐中的其他元素,特别是和声,其独立程度都相当有限,以至于中心无可避免地落在旋律之上,而旋律本身又受到和声的引导。但恰是因此之故,旋律因素已经变得惯例化和破旧不堪,而当今已获得解放的和声甩掉了旋律元素这个过度使用的包袱,为在垂直、非旋律的维度上观念和特色鲜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P110

——引自章节:第三章新的音乐资源98


新音乐语言中占据优势的不协和音导致了调性的消解,因为无论是各自独立的和声还是它们之间的功能性连接以及整体和声结构,不管它们如何拓宽,都不再能够在传统调性的模式中被充分地再现出来。但是把调性之消解推向极致的,还是电影音乐本身的客观性形式结构。这一结构与和声有着确定的关系。夸张一点的话,我们可以说,电影配乐已经被驱赶到了无调性的境地,因为它容不得调性在形式层面随心所欲地扩展。确切地说,一般电影配乐中独立的和声事件都是严格的调性音乐,几乎少有例外,或者充其量只是用不协和音来“调味”。但是调性依然作为诸多音乐风格及其最原始模式中的一种而保留下来。遵循提示以及在不考虑和声展开之需求的情况下产生和声效果的必要性,显然容不得真正均衡的转调以及宽幅、精心设计的和声画布;简言之,在功能性和声安排的意义上充分展开的真正的调性。构成调性组织的正是这个,而不是三和弦或者七和弦的颗粒。前面对于主导动机的论述在更高的层次上同样适用于调性原则。如果我们后退几步,也就是说,离开那些出于戏剧性考虑而无可回避的断裂以及作曲的偏离的话,就有可能通过极度的关切和鉴赏而在作品中获得某种令人满意的调性关系,但就当前盛行的做法来看,尽管单独的和弦陈腐而烂熟,它们的内部关系却相当无政府主义并且大多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确实,调性的解放即使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来说都并没有对和声编排有所促进,但是它至少解放了作曲家,使他们不再全神贯注于根音的复原和转调的选择,而这些几乎都不符合电影对音乐特别的要求。况且,不协和音具有更强的机动性和可调整性,不像是调性和弦那样源自某种模式并且需要复原该模式,因为它们自身的完成并不需要后者那种程度的清楚、明确、不可避免的解决。P109脚注

——引自章节:第三章新的音乐资源98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