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形状

世界的形状

作者:石峰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2023-4

评分:8.9

ISBN:978751683439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科学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就是好奇心。——阿西莫夫

有求知欲的现代人需要了解的科技通识

文科生都能轻松看懂的硬核科普,像听故事一样轻松拓宽认知边界

☆知乎盐选专栏9.4高分,TOP100榜NO.4 。20万+粉丝高质量科普微信公众号「老和山下的小学僧」精华集结。

☆内容可读性强,热点强相关。如何简单说清楚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区别?大型对撞机究竟该不该建设?半导体芯片为何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中国目前的航天能力有多强?癌症是否可以治愈?本书对各种持续的热点话题,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科普。

☆打破知识壁垒,一本书让你掌握科技通识。打通量子物理、前沿技术、核能应用、宇宙天文、太空旅行、生物医学六大科技模块,不做泛泛之谈,而是挖掘技术背后的科学理论。作者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梳理了科技发展的脉络,使得读者可以高屋建瓴,从整体上把握前沿知识之间的关系及其演进路径。

☆文科生都能轻松看懂的硬核科普。作者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枯燥的科学知识讲述成普通人都能听懂的故事。诙谐幽默,生动深刻,读者可以像听故事一样轻松拓宽认知边界。

☆从科技创新角度读懂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中国制造业虽已傲视群雄,但在原创性和先进性技术方面仍在追赶西方。中国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研发总投入也在逐年上涨,即将接过西方扛着的科学大旗,引领全人类进入下一个文明阶段。本书用令人信服的逻辑和丰富的实例揭示了上述过程的必然性,激发普通人加入这一伟大历程的热情与自信。

------------------------------------------------------------------------------------------------------

量子力学到底有没有具体的应用?芯片是不是比原子弹更难制造?空间跳跃、时间倒流真的只是科幻吗?……关于科学知识,有很多是我们还一知半解的。

本书打破知识壁垒,内容涵盖量子物理、前沿技术、核能应用、宇宙天文、太空旅行、生物医学六大领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及其演进路径。作者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枯燥的科学知识讲述成普通人都能听懂的故事。让我们在面对世界时,能多一份透彻,少一些困惑。

科学的传承,使得人类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更高更远处,而非不断重复昨天。传播严肃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让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形成科学的氛围。氛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暗示,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对已知的思考,对当下行为的反省;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人们拾起对未来的信心。

作品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基础科学
第一章 “鬼话连篇”:“荒诞”量子力学
第二章 “胡搅蛮缠”:“诡异”相对论
第三章 “何去何从”:大型对撞机
第四章 智慧结晶:粒子模型
第二部分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第五章 点沙成金:半导体芯片
第六章 第二战场:量子技术
第七章 革命老将:超导材料
第八章 明珠内核:涡轮叶片
第九章 天外流星:高速飞行器
第十章 化学燃料的绝唱:火箭发动机
第三部分 核能
第十一章 核弹诞生记:热核弹
第十二章 核弹成长记:“看我七十二变”
第十三章 核弹打工记:核电的“爱恨纠葛”
第十四章 氢弹涅槃记:艰难的聚变发电
第四部分 宇宙天文
第十五章 天体演化与宇宙博物馆
第十六章 聆听宇宙:射电望远镜
第十七章 一窥天机:空间望远镜
第十八章 天文“新宠”:引力波
第十九章 “捕风捉影”:暗物质
第五部分 太空旅行
第二十章 旅途第一站:空间站
第二十一章 熟悉的陌生人:太阳系
第二十二章 打破太阳系枷锁:霍尔推进器
第二十三章 带着太阳流浪:戴森球
第二十四章 宇宙“病毒”:流浪地球
第六部分 生物医学
第二十五章 百年“宿怨”:中西医之争
第二十六章 死神使者:癌症
第二十七章 健康密码:热量限制
第二十八章 从进化论看转基因
第七部分 从基础科学看科技创新
第二十九章 从基础科学看科技创新
· · · · · ·

作者简介

石峰,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现从事纳米催化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所开发的某纳米材料的某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参与多项科研项目,涉及行业广泛,曾为国防科技做出过微薄贡献。研究经历促成对科学技术的深入思考和理解,闲暇之余运营微信公众号: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精彩摘录

20世纪80年代,美国计划花44亿美元建一个“超导超级对撞机”(SSC),这是什么概念呢?单就说说那个环的大小吧!第一段环形低速加速器600米,第二段中能助推器10。8千米,第三段高能助推器10。8千米,最后一段是87。1千米的对撞环。这台设备几乎就是绕着城市建的,首先沿着城市外围挖一条隧道,加速器的超导管道就沿着这些隧道放,两年花了20亿美元,才完成了20%的工程。于是,大笔一挥,预算增加到83亿美元,这可是那个年代的83亿美元啊!刚上台的克林顿差点儿吓破了胆,直接砍了项目,20亿打了水漂,然后去游说欧盟来接手这个活。这里还有一趣闻,SSC的取消直接导致美国从高能物难的领袖地位跌落到陪跑角色,3000多位科研人员悲喷交加,除了跑去欧洲的厉害角色,剩下只能转行。最苦的是底下那群博士生,怀着满腔热血,结果项目黄了,好在这帮人数学水平过硬,跑去了华尔街。后来2008年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就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当年高能物理博士生的报复。

——引自章节:第三章“何去何从”:大型对撞机


最后还有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核电厂到底安不安全?人们对核电恐慌主要来自几次核事故: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我们就以归本福岛核电站为例,看看核事故是如何发生的。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被定为最高的7级,和切尔诺贝利事件同级。很多人光知道是地震海啸惹的天灾,却不知道背后的人祸。因为钱的问题,厂址从原本高于海平面35米的地方往下挪了20米。因为钱的问题,防波堤只做了5.5米高,尽管他们估算海啸可能会冲上15米高的防波堤。因为钱的问题,反应堆外面就套了个简单的“乌龟壳”,这“乌龟壳”和安全壳是两码事,没有消氢系统、气体交换系统、过滤排放系统等一系列结构。美国史上最严重的三里岛核事故,堆芯熔毁的程度和速度都超过了福岛核电站,就是因为安全壳,最后仅3人受到略高于半年容许剂量的照射,几乎可以说啥事没有。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后,日本才意识到要注意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但因为钱的问题,只是象征性做了点儿改进。福岛就这样整整“裸奔”了40年,好运终于耗尽,硬件问题和管理问题联袂而至!当时地震后,控制棒插入堆芯自动停堆,反应堆发热功率降至5%左右,对冷却系统要求不高,柴油发电机和备用电池基本可以搞定,看起来万事大吉。1小时后,15米高的海啸轻松越过防波堤,这下尴尬了,发电厂没电了!更雪尬的是,柴油发电机和备用电池都设置在一楼和地下室,这会儿全泡水里了,厂外应急电源也早被推倒了,四道电力保障措施毁了三道半。供电仅仅依靠一台位置稍高的发电机和几组备用电池,只能维持一半机组的冷却系统,另半已经彻底没电了。工作人员各种手忙脚乱,但反应堆还是按照剧本走了:芯内水温升高至沸腾,高温高压的蒸汽开始突破堆芯的一些薄弱环节,向厂房内泄漏;冷却水位随着蒸汽外泄不断降低,最...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核弹打工记:核电的“爱恨纠葛”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