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文化史(1978—2018)

中国电视文化史(1978—2018)

作者:何天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4

ISBN:9787522716923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何天平,广播电视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获中国人民大学与日本爱知大学双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广电局审片专家等。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数字媒体文化、媒介社会学等。主讲“视听传播原理”“多媒体叙事”等课程。

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部分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会科学报》等转载或摘编;出版《观看之外:当代流行影视文化观察》等作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和其他课题多项。成果曾入围中国新闻奖,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飞天电视剧优秀论文奖等荣誉。作为媒体评论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开设评论专栏或发表文化评论百余篇,近四十万字。

作品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缘起(2)
一 研究背景(2)
二 研究意义(4)
第二节 既有研究述评(7)
一 中国电视史研究的学术脉络与研究取向(7)
二 史学研究的“文化转向”(11)
三 生活方式研究(15)
四 电视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19)
第三节 研究界定(25)
一 研究语境、视角与对象(25)
二 研究跨度(30)
三 研究问题(31)
第四节 研究设计(32)
一 阐释框架与理论来源(32)
二 研究方法(35)
三 研究创新(37)
第二章 电视、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39)
第一节 电视与社会:一种审视媒介化生存的视角(41)
第二节 基本逻辑:电视作为一种社会语境(45)
一 走向“大众化”的旨归(45)
二 技术作为一种构造性力量(48)
三 社会话语的意义生成(51)
第三节 重要中介:电视如何沟通日常生活?(54)
一 电视:公与私的空间(57)
二 看电视:“阅听人”的身份与权力(60)
三 电视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64)
第三章 构建生活方式(1978—1990)(72)
第一节 紧俏的电视机与新奇的电视(75)
一 紧俏:拥有电视机是社会地位的象征(77)
二 新奇:“黄金时间”是生活逻辑的再现(86)
第二节 “如看电影般看电视”:电视与大众生活的初遇(93)
一 组成生活要素:电视的物质性与“定居”的意义(95)
二 构造生活场景:从“电影的电视”到“电视的电影”(98)
三 凝结集体记忆:从电视的仪式到作为仪式的看电视(103)
四 形塑社会认同:从安全感到美学热(108)
第三节 电视世代的叙事:电视、开放思想与启蒙精神(114)
一 现代性的唤起:“文化电视”的精英话语与启蒙精神(115)
二 开放的意识:看电视与逐渐敞开的生活方式(119)
三 理解电视:在真实的审美和社会控制之间(122)
第四节 电视意味着什么,生活就意味着什么(127)
一 消费意识和日常生活的审美(128)
二 对社会影响的商榷(133)
第四章 生活方式主流化(1990—2000)(138)
第一节 万人空巷看《渴望》(141)
第二节 客厅文化崛起:电视作为重要家庭成员(146)
一 “客厅”的象征与家庭结构变迁:归属感、现代化与消费主义(148)
二 情感的意涵:家庭媒介场景与“合家欢”式观看(152)
三 看电视上瘾:一种不可忽视的“家庭病”(156)
第三节 柔软的娱乐工具,坚硬的价值堡垒(159)
一 要闻第一时间看电视(160)
二 获得专属的审美对象(162)
三 加冕与祛魅(168)
四 召唤共同体的精神(170)
第四节 电视市场化与国际化带来的影响(174)
一 “消费”创造的可能性及其反思(175)
二 在本土和外来之间(183)
三 未尽的主流化之路(186)
第五章 焦虑初现的电视生活(2000—2008)(191)
第一节 守着电视的难忘时刻(193)
一 “超女”现象和“想唱就唱”的草根力量(194)
二 当电视面对“灾难”(198)
三 从申奥到办奥:电视狂欢和共同体意识的凝聚(200)
第二节 “第一媒介”的社会影响力(202)
一 公共性的强化:品质、权威与格调的象征(204)
二 服务性的跃升:贴近群众、回应需求、改造生活(209)
第三节 赋权的意义:“看电视”的内涵流变(214)
一 不止是“观看”电视(215)
二 崛起中的互联网及其文化想象力(222)
三 悄然发生的变化(226)
第四节 机遇还是危机: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状况”(231)
一 泛娱乐化现象及其影响(232)
二 对文化商品化的反思(237)
第六章 走向衰落的生活方式(2008—2018)(242)
第一节 消逝中的电视世代(246)
第二节 从观众到用户的变迁(253)
一 媒介的“人性化趋势”与人的赛博化生存(254)
二 视听媒介的日常生活实践:观看还是体验?(257)
三 看电视作为共同生活经验的消解(263)
第三节 电视场景的浮沉(271)
一 “屏”之变与电视场景的追随(271)
二 场景的惯性:电视对日常生活的意义生产(275)
三 场景的脱嵌:“看电视”的多元语境生成(286)
四 惯性与变革之间的张力(294)
第四节 被解构的电视文化(298)
一 以安全和消费之名(299)
二 作为怀旧素材的电视(305)
第七章 重返日常生活:“后电视时代”的可能路径(309)
第一节 消失的“大众”和变化中的生活方式(311)
第二节 电视转型: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视角(315)
一 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电视危机(316)
二 重构“电视”及其日常生活实践(318)
第三节 理解“后电视”:两个关键概念(321)
一 观看(323)
二 观看者(325)
第八章 终点,还是新的起点?(329)
参考文献(332)
索 引(362)
后 记(365)
· · · · · ·

作者简介

何天平,广播电视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获中国人民大学与日本爱知大学双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广电局审片专家等。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数字媒体文化、媒介社会学等。主讲“视听传播原理”“多媒体叙事”等课程。

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部分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会科学报》等转载或摘编;出版《观看之外:当代流行影视文化观察》等作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和其他课题多项。成果曾入围中国新闻奖,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飞天电视剧优秀论文奖等荣誉。作为媒体评论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开设评论专栏或发表文化评论百余篇,近四十万字。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