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

亚文化

作者:[英]迪克·赫伯迪格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4

评分:7.6

ISBN:9787559855060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说到底,亚文化是一种冒犯的姿态。它是弱者发出的噪声,并试图从地下的暗处带回光明。”

【编辑推荐】

★从摇滚、朋克美学到垮掉一代,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诅咒日常,反抗主流,高歌不被定义的自由!

在“亚”成为一种美学、一个形容词的时代,到底什么是“朋克”?什么又 是“亚文化”?

本书作者是这么回答的:“反抗与矛盾在亚文化中找到了出口,它不直接挑战霸权,而是通过风格隐晦地反抗,它将审美视为一种拒绝,将越轨升华为一种艺术。”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明星学者迪克•赫伯迪格,于28岁写就的天才著作,

对青年亚文化研究影响深远,并成为文化研究的必读书。

赫伯迪格师从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其写于28岁的这部专著,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成为文化研究理论的奠基作品。

他以充满激情的语言,结合经典的符号学与文化研究理论,凝视那从未进入过主流视线的边缘人群与反抗的激情,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及其对时代的意义,为异类发声,为风格正名,也反抗了西方神话本身。

★写于朋克风格滥觞的1970年代末,与青年亚文化风格最“近距离”的分析著作;

颠覆你的美学常识与对“文化”的理解,也塑造了后世的朋克文化接受史。

从别针、尖头鞋、马丁靴、摩托车,到雷鬼、朋克音乐、华丽摇滚……任何一种亚文化表征的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

要理解亚文化,便要从它们的风格入手。赫伯迪格深入每一种风格与边缘族群,又与之保持距离,灵活运用文学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理论工具,纵横于历史、种族与阶层等议题,呈现出全新的亚文化研究模型,为后世相关研究提供了开创性的模板。

★新锐译者精译详注,补充大量知识背景,带领读者跨入文化研究之门

本书为经典新译。译者精心编注,为读者提供翔实的理论、时代背景知识,再度拉近了普通读者与文化研究间的距离。

【媒体推荐】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是如此重要:它复杂而又惊人地清晰。它是第一本涉及到朋克又提供了相关知识的书。

—— 《滚石》杂志

赫伯迪格以令人羡慕的精确性和睿智,探讨了一个复杂的话题——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的时尚外表背后的意义。他以复杂的理论走近它们,将符号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结合,带来了一本刺激的小书。

——《Time Out》

本书试图将过去15年中英国的各种青年抗议运动纳入由罗兰·巴特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分析的范畴。我们全心将它推荐给所有想对摇滚时代最激动人心的音乐有全新了解的人。

——《纽约时报》

【内容简介】

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最为激情的碰撞。

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第一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作品目录

导论:亚文化与风格
第一章 从文化到霸权
第一部分:案例研究
第二章
第一节 阳光假日:罗滕先生声名大噪
第二节 巴比伦的无聊日常
第三章
第一节 回归非洲
第二节 拉斯特法里的解决方案
第三节 雷鬼乐与拉斯塔法里主义
第四节 出埃及记:二度逾越
第四章
第一节 爵士乐迷、垮掉派与泰迪男孩
第二节 英国本土的酷感:摩登风格
第三节 白皮肤,黑面具
第四节 华丽摇滚:白化病坎普风与其他分化
第五节 漂白的根:朋克与白人性
第二部分:一种解读
第五章
第一节 亚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具体情形:两代泰迪男孩
第三节 风格的由来
第六章
第一节 亚文化:反常的断裂
第二节 两种收编形式
第三节 商品化
第四节 意识形态手段
第七章
第一节 风格:一种有意图的沟通
第二节 作为拼接的风格
第三节 作为反抗的风格:反抗型风格
第八章
第一节 同构的风格
第二节 作为表意实践的风格
第九章
好吧,它们是文化,但它们是艺术吗?
结论
致谢
参考书目
注释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

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

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理论家,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师从斯图亚特·霍尔。目前,赫伯迪格担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影研究与传媒艺术系教授,同时是该校跨学科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译者】

修丁

小猫芝麻的玩具人。

精彩摘录

……我将多次重回热内的主旨:反抗的地位与意义——将风格视为一种拒绝,将犯罪升华为一种艺术(尽管在本书的案例中,所调“罪行”不过是指被打破的规范)。和热内样,首先,我们好奇亚文化群体的表达方式与习惯,这些群体包活泰迪男孩、摩登族(mod)、摇滚青年、光头党(skinhead)与朋克青年。他们相继被视为公共秩序的威胁或无害的跳梁小丑,人们或是贬低谴责他们,或是将他们捧上圣坛。其次,我们也被平平无奇的物件吸引。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和热内的凡士林一样,都是符号。它们是圣痕,象征着自我放逐。最后,我们也必须想办法再现行为与文化反应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这一关系给这些物件赋予了意义。既然热内“反常”性行为与警察“合法”愤怒之间的矛盾可以灌注进一个单一物件里,那么亚文化的表面(即由具有双重意义的日常物件拼接而成的风格)同样可以折射主导群体与从属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亚文化物件一方面预先警告“正派”世界,这里有一种邪恶的存在,即差异的存在,它们故意博取暖昧的敌意、不安的嘲笑与“白人愚蠢的怒火”;另一方面,对那些将它们塑成圣像、把它们当语词或咒语使用的人而言,这些物件成为他们的价值来源和禁忌身份的象征。热内看着凡士林,回忆起警察的羞辱,反倒从中获得了安慰,它象征他“获胜”了一“我宁可流血,也要守护这个蠢东西”。亚文化的意义总处于争议之中,我们也总能在对风格的不同定义中看到最为激情的碰撞。因此,本书将花大量篇幅描述亚文化的“风格”物件被反复赋予意义的过程。……

——引自章节:导论:亚文化与风格


不过,在着手研究具体亚文化以前,首先要定义基本术语。“亚文化”一词充满神秘,它意味着秘密、共济会式的誓言和一个地下世界。但它同时还涉及更广义的“文化”概念,这个概念同样难以定义。那么,就让我们从“文化”概念切入吧。

——引自章节:导论:亚文化与风格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