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放弃

育儿放弃

作者:[日] 杉山春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2023-5

评分:9.0

ISBN:9787547745977

所属分类:亲子家教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她是妈妈,也是女儿,可是她被指控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一起轰动日本的女童忽视案,直击东亚女性普遍性的育儿困境

没有“恶母”,只有一个个孤立无援、陷入绝望的母亲

在这本书中,你会读到,当一个女孩成为母亲,她可能会遭遇到的一切

获第十一届小学馆非虚构作品大奖

【编辑推荐】

★一起推动日本儿童保护法案修订的女童忽视案,一部聚焦日本“育儿放弃”社会现象的纪实力作。纪实版《坡道上的家》,文学版《无人知晓》,以一起真实案件呈现最极致也是最普遍的育儿困境。在这本书中,你会读到,当一个女孩成为母亲,她可能会遭遇到的一切。——2000年12月10日,日本爱知县武丰町某员工宿舍内,一对年轻的父母,一个在纸箱中死去的孩子,一个凌乱不堪散发着异味的家,组成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当代家庭现场。这对年轻父母究竟为何放弃养育自己的孩子?本书通过对这起女童虐待死亡案的调查,还原一对年轻夫妻危机重重的家庭生活,呈现最极致然而也是最普遍的育儿困境。

★没有“恶母”,只有一个个孤立无援、陷入绝望的母亲。东亚社会女性生育困境典型案例剖析,三代女性生存境遇集中投射。——作者杉山春是一名写作育儿及亲子问题的纪实文学作家,也是一个男孩的母亲。她历时三年半,多次采访涉案父母及相关人士,搜集法庭审判资料,最终详尽还原案件全貌。她通过对当事人雅美及其母亲的深度沟通,令人心惊地揭示出在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一个女孩有可能遭遇到的一切。奈之死绝非特殊个案,它是三代女性生存处境的集中投射,是现代社会育儿环境引发的悲剧。

★每一个“被困住的母亲”都曾是“被忽视的女儿”。其实,我们没有准备好成为母亲。——雅美与母亲秀子互为自身的镜像,却永远无法真正靠近。热烈表达的爱意与疏离封闭的内心,两人的关系与奇特的相处模式,呈现出一种极具矛盾张力、极耐人寻味的东亚式母女关系。她们的故事,也映照出每一个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女孩艰难的自我疗愈与成长之路。在女儿、妻子或母亲的身份面前,我们首先需要成为完整的自己。

★本书是一个女性对另一个女性深深的理解与关照。“为什么被指责、被定罪的总是母亲/女性?”每一个母亲/女性的痛苦,都不应该被忽视。——作者杉山春历时三年多,与雅美长期通信,将她隐秘的内心和背后破碎的原生家庭坦诚细腻地展露出来,也真实呈现出其中不易为人所理解的复杂幽暗之处。“我觉得你体会到的育儿的艰辛,是每一位普通母亲都体会过的。我本人也有孩子,也有育儿的烦恼。关注并反思真奈的死,或许会让我们看清母亲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难。我想见你一面。”

★“理想国纪实”系列全新作品。获第十一届小学馆非虚构作品大奖。媒体人、作家姜泓舟专文导读:“非常感谢本书,对女性而言,是一次重要的‘看见’。”——“在一个默认母亲承担主要育儿职责的社会里,女性作为个体的需求很容易被轻视或是彻底忽视,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成为站在问题靶心的那个人,被议论、被谴责、被定罪。究竟为何会如此?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母亲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除了是妈妈之外,她还是谁?

【内容简介】

二〇〇〇年十二月十日,日本爱知县发生了一起女童死亡案。一对年轻父母将年仅三岁的女儿真奈放进纸箱近二十天,在此期间真奈几乎没有任何进食,最终饿死。此时他们还有一个一岁半的儿子,而母亲雅美还怀有身孕。

这起案件震惊了整个日本社会。杉山春是一名纪实文学写作者,也是一个男孩的母亲。她历时三年半,多次采访涉案父母及其家属、儿童保护组织与医院等多方人士,搜集法庭审判资料,最终详尽客观地还原了案件的全貌,深刻揭示出其背后个人的与社会的种种深层原因,也发出疑问:为什么被指责、被定罪的总是母亲?

本书是一部聚焦日本“育儿放弃”社会现象的纪实力作。真奈之死绝非特殊个案,它是三代女性生存处境的集中投射,是现代社会育儿环境引发的悲剧。在这本书中,你会读到,当一个女孩成为母亲,她可能会遭遇到的一切。它也折射出在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每一个女儿、每一个母亲内心最真实而隐秘的痛苦。

【名人推荐】

在一个默认母亲承担主要育儿职责的社会里,真奈之死绝非特殊个案,在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作为个体的需求很容易被轻视或是彻底忽视,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成为站在问题靶心的那个人,被议论、被谴责、被定罪。从这点上说,非常感谢本书,对女性而言,是一次重要的“看见”。作者客观、详实地记录了这起极端案例的来龙去脉,似乎与我们平静的日常生活无关,但在阅读中,我从头到尾没有产生过猎奇的心态,反而常常被一些细节牢牢锁住在字里行间,真实地体会到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内心真实而隐秘的苦痛,往深里陷了去,有时候会自问,究竟为何会如此?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母亲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除了是妈妈之外,她还是谁?

——姜泓舟(媒体人、作家)

我的“不孕不育保平安”第一弹。审读书稿的感觉是震撼的:每一个“被困住的母亲”往往也曾是“被忽视的女儿”。虽说如此,还是祝福每一个母亲享有孕育生命的喜悦,也祝愿每个孩子自在无忧地成长。

——烨伊(本书译者)

对这起残酷无比的案件来说,唯一的救赎恐怕就是得到了本书作者杉山春的关注。这样说大抵没有言过其实。杉山春以细致的采访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闻名,她在被告服刑期间和他们见面,持续和两人通信,整个采访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彻查到底”。为了调查案件,她默默奔波了近四年之久,最终用摒弃了一切多余情感的文字,几乎写下了案件的全貌。

阅读本书时,读者恐怕会觉得很多内容似曾相识。例如自己小时候忽然被母亲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难,父母之间冷冰冰的气场,孩提时费解的母亲和祖母(也就是婆媳)的不睦,还有婚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在婚后日益增大时,近乎“无可挽回”的感受。

家庭和地区关系绝不会崩坏殆尽,它们将拼命地、不停地探索,以新的形式重生——作者忠实于非虚构写作的准则,坚持“用事实说话”。虽然没有高声呼吁,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这样的期盼。

——[日]野村进(非虚构写作者)

作品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逆境
I 雅美的孤独
II 欺凌、逃学、强暴
III 沉迷游戏的孩子
IV 男朋友和女朋友
第二章 出生
I 流产和分娩
II 雅美的幸福
III 急性硬膜下血肿
IV 不笑的女儿,打女儿的父亲
第三章 开端
I 一岁半体检
II 保健师们的困惑
III 弟弟是个好孩子,但……
IV 购物依赖症
第四章 饿死
I 命运的会议
II 错失良机
III 唯一一次和妈妈说话
IV 纸箱中的生日
V “你们这样,也算为人父母吗?”
第五章 法庭
I 是故意杀人还是抛弃致死
II 缺乏真实感的“爱的笔记”
III 相似的母女
IV 最后的质询
V 智则的信
VI 放弃二审上诉
第六章 重逢
后记
文库版 后记
解说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杉山春,一九五八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曾任杂志编辑,后转为自由职业者。多次撰写人物专访,写作有关育儿及亲子问题、父母杀害亲生子女等主题的报告文学。作品有关注女性贫困问题的《纪实·虐待——大阪两儿童被弃置致死案》、探索日本社会家庭关系沉疴的《从虐待儿童想到的:社会如何向家庭施压》等。

【译者简介】

烨伊,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系。曾留学日本,并在当地孔子学院教授中文课程。从事出版行业多年,现为全职译者,过着为书稿中的人生百态唏嘘的日常。译著有《第一人称单数》《人间失格》《流浪之月》等。

精彩摘录

直接面对孩子的缺点、弱点,或明显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地方时,许多母亲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起伏,会变得敏敏感、紧张。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受,仿佛有人在对她们宣告:你是一个糟糕的母亲。然而,让人自觉糟糕,又将自己的糟糕公之于众的却是自己的孩子。曾有朋友这样形容:”有时候,孩子会一把扯下父母心灵的窗帘,曝光我们想要拼命掩盖的内心。“育儿就是现实本身,是真刀真枪的胜负对决。因此,孩子的出生和抚育过程,往往是父母价值观的直接体现。父母需要具备成熟的智慧和自信,才能避免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进而接受孩子原本的样子。

——引自章节:I一岁半体检


生育将女人和男人区分开来,即使在同一屋檐下,因为孩子的出生,丈夫和妻子的人生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像两条从同一原点分叉出来的小径,各自走去不同方向。当妻子成为育儿的主力,母职——便成为一份需要全天候不停歇去完成的工作。如果孩子出现了任何闪失、问题,都会让母亲被“失职”感紧紧地包裹住。在一个默认母亲承担主要育儿职责的社会里,真奈之死绝非特殊个案,在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作为个体的需求很容易被轻视或是彻底忽视,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成为站在问题靶心的那个人,被议论、被谴责、被定罪。

——引自章节:前言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