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生哲学到底

将人生哲学到底

作者:姜宇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3-5

评分:9.2

ISBN:9787108075710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姜宇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前沿与跨学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政治学会理事。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哲人》杂志中文版主编。《法国哲学研究》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电影哲学和媒介理论。译作有《千高原》《普鲁斯特与符号》。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画与真》等。在《文艺研究》《哲学动态》等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三联中读开设哲学普及栏目,深受读者好评。

作品目录

前言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让我们用哲学连接彼此的灵魂 1
第一章 生 5
第一节 生就是“当下的希望” 7
第二节 意向性就是超越性 12
第三节 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19
第四节 “存在先于本质” 25
第五节 “人是人的未来” 31
第二章 爱 39
第一节 情爱、友爱与圣爱 41
第二节 “内在的人存在于真理之中” 46
第三节 “但我爱你,究竟爱你什么?” 53
第四节 “永燃不息的爱,请你燃烧我” 59
第五节 “我将坚定地站立在你的真理之中” 66
第三章 快 乐 73
第一节 快乐不肤浅,它是通往幸福的力量 75
第二节 过德性的生活,就是最快乐地实现自我 79
第三节 适度,也可以创造平凡的快乐 84
第四节 快乐与幸福塑造美与善的生命 87
第五节 快乐与真爱不能兼得吗? 92
第四章 创 造 97
第一节 柏格森思想背景:绵延、多样性与直觉 99
第二节 生命就是“无尽的自我创造” 105
第三节 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烟火 111
第四节 来吧,果敢跃入生命的湍流 117
第五节 我是夜空中的流星,不熄灭的光芒 123
第五章 迷 惘 129
第一节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往哪里去? 131
第二节 背景介绍:荣格的哲学来源 137
第三节 活着,就是找到“回家”的路 143
第四节 “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阴影” 148
第五节 在你的身上唤醒整个宇宙 154
第六章 勇 气 161
第一节 人生如梦,那就让我继续梦下去! 163
第二节 “美拯救世界” 169
第三节 人生就是一首悲喜交加的交响曲 175
第四节 “苏格拉底,去搞音乐吧!” 181
第五节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悲剧精神? 187
第七章 贪 婪 193
第一节 为什么我总是想要更多,更多,更多? 195
第二节 梦何以通向生命的本真? 201
第三节 梦是愿望的达成 207
第四节 谁是梦中人? 213
第五节 “即使不能震撼上苍,我也要搅动地狱!” 218
第八章 命 运 225
第一节 你的命运你做主吗? 227
第二节 “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 233
第三节 身心的平行,宇宙的交响 239
第四节 你懂了,所以你快乐 245
第五节 理性就是从奴役通向自由之路 250
第九章 自 由 257
第一节 你愿做人生的看客还是主角? 259
第二节 自由,就是“无条件的实践法则” 265
第三节 自由就是自律,就是“做自己的主人” 271
第四节 “义务,你这崇高伟大的威名!” 278
第五节 自由,就是享受对自己人格的满足 284
第十章 死 291
第一节 面对死亡的三种视角:科学;宗教;哲学 293
第二节 他者,无限超逾的面容 298
第三节 内在性:享受元素的幸福 304
第四节 居家,劳动与意志 310
第五节 他者之死召唤我的责任 316
后 记 322
· · · · · ·

作者简介

姜宇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前沿与跨学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政治学会理事。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哲人》杂志中文版主编。《法国哲学研究》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电影哲学和媒介理论。译作有《千高原》《普鲁斯特与符号》。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画与真》等。在《文艺研究》《哲学动态》等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三联中读开设哲学普及栏目,深受读者好评。

精彩摘录

其次,其实说物是“偶然的”也不太恰当,因为在哲学里,“偶然/必然”还是一对始终连在一起的范畴。你说物是偶然的?那就是说它不能用现有的必然性的规律和法则来解释,但这样一来,不又把物拉进你的概念的蜘蛛网里去了吗?所以你读《存在与虚无》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萨特一直在那里很纠结很沮丧地说:这个词是不准确的,这个说法是不充分的,但他没有办法,因为他只能用人发明的语词去描述那些不可描述的自在存在。所以,当你张口言说物的时候,其实早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但整部《存在与虚无》正是在这一次次失败和否定的节奏间去推进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才最后说自在存在是“多余”的。“detrop”这个说法很妙,大概有一正一反的两个含义。从反面上来说,“自在的存在是非创造的,它没有存在的理由,它与别的存在没有任何关系,它永远是多余的”。看起来它跟人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无论是必然的关系,还是偶然的关系,它在那里,好像就是孤零零的“多出来”的“那个”。但从正面上说,正是这个多余的存在一次次地挑战着自满的人类意识,逼迫意识一次次地回归到自身的虚无化的本性。也许当辛波斯卡再度叩问石头的时候,她会听到哲学家石头回答她说:空幻一场的生命,反倒有最充实的意义。所以,请叩问下去,我本“无门可入”。

——引自章节:第三节 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19


就比如,即便你在全情投入地看书的时候,好像真的是“忘我”了,但如果有人问你“刚才你在干什么?”,你一定会脱口而出,“我在读书”。这就说明,即使你没有注意到这个“反思”的我,但这个“我思”是一直在那里的。正是这个反思的我监控着心灵的一举一动,由此把心灵划定为一个内在的封闭的领域,可以从外部的物质世界里面分离出来,甚至跟外部世界相对立。今天我们把这个意思叫作“笛卡尔的剧场”,就好像是在你的眼球后面还坐着一个小人,他始终在那里“反思”地监控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奥古斯丁的“内在的人”毫无疑问也有这个意思。他在第十卷里就把心灵比作一个巨大的宫殿和宝库,在那里,依靠记忆这个奇妙的力量,将“官觉对一切事物所感受而进献的无数影像”分门别类地储藏起来。奥古斯丁这里其实已经把内心比作一个剧场。比如在第八节的后面,他就明确地指出:“这一切都在我身内、在记忆的大厦中进行。那里,除了遗忘之外,天地海洋与宇宙之间所能感受到的一切都听我指挥。那里,我和我自己对晤,回忆我过去某时某地的所作所为以及当时的心情。”这段话比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里对“我思”的干巴巴的证明生动鲜活多了。在内心这个巨大的宫殿里面,如果说真的有一个气定神闲、一览无遗的“观众”,那正是我自己,在那里,我每时每刻监控着内心的所有活动。通过奥古斯丁的论述,你会发现这个监控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操作方式。首先是留存各种各样的感觉的印象,然后把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进行更高级的认识活动,比如类比、判断、分析、综合等等,以形成连贯和系统性的知识。但记忆并非仅仅留存印象,还留存另外二种重要的内心活动,那就是体验和情感(feeling)。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顽石,不是机器,所以我们的内心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痕迹,而是接受的同时在内心激发出各种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激发爱的情感,丑恶的对象则激发恨的体验。

——引自章节:第三节 “但我爱你,究竟爱你什么?”  53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