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世界

复调世界

作者:信睿周报编辑部 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3-5

评分:8.8

ISBN:978752175496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复调世界》精选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回应时代问题的文章,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期望呈现世界的多样性和理解世界的多种方式。

全书分作“人的境况”“重建连接”“在世界中”“经历未来”四篇,连缀起25位学者的视野,他们关心思想的交锋和磨砺,更关心学术和现实的连接。

“人的境况”篇里,人类学家为我们描述和应对这个焦虑的时代提供丰富的词汇,提示解决的方案;传播学学者阐释向身体敞开能如何颠覆我们对传播的看法;技术哲学家让我们发现残障人、普通人和技术如何相互影响、彼此重塑。

“重新连接”篇里,哲学家在这个科技至上的世界里,呼吁复兴访问自然的博物之学,声音研究者提醒我们在视觉霸权的时代反思听觉文化,人类学者启发我们如何通过动物理解人类。

“在世界中”篇里,社会学家指出现代性是一种对时间的理解方式,历史学家借助田野调查的方法呈现“活着的历史”,美术史家以实验艺术的视角,表达在地的艺术实践和全球化的张力。

“经历未来”篇里,生命科学家回顾了人类对大脑探索方式的变革,哲学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剖析游戏世代,考古学家以未来考古学的角度看我们的当下。

作品目录

序 多样性是唯一的真理 /罗新
第一篇 人的境况
与这个焦虑的时代相处:呼吁一种关系性的人类生存 /张慧 黄剑波
心理热:转型社会的心灵图景 /安孟竹
照护危机与关怀革命:急诊室手记 /姚灏
向身体敞开:传播学如何研究身体 /刘海龙
我们的未来,很可能是一个残障的未来——对话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阿什利·修 /李子
第二篇 重新连接
当人类学面对“动物他者”/周雨霏
科学文化批评与博物之学复兴/刘华杰
声音研究:美妙的、复杂的、糟糕的/王婧
开放的本土研究:历史人类学的实践与前瞻/赵世瑜
实验艺术:全球视野与主体性
——与美术史学家巫鸿的一次对话/苏伟
第三篇 在世界中
时间性的历史:从弥赛亚到当下主义/郦菁
风、巨石和泰戈尔:关于当代性的三个故事/蒋斐然
宇宙种族与食人主义:
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影响墨西哥与巴西建筑/裴钊
神经科学是如何影响立法的:来自荷兰的例子/包爱民 迪克·斯瓦博
城市:生命的栖息地——环境史与思想史的一席对话/侯深
第四篇 经历未来
21世纪为什么需要复杂科学?/张江
脑科学的范式革命/顾凡及
乡村的可能性—库哈斯访谈 /黄婷婷
电子游戏世代的存在哲学/蓝江
未来考古学/徐坚
· · · · · ·

作者简介

《信睿周报》是中信出版集团出品的一份关注思想与艺术的出版物。它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关注由当下正在发生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前沿议题,以学术随笔、访谈、书评、纸上展览等方式呈现全球思想界和艺术界审视、回应、参与这些议题的尝试,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尊重多元文化,尝试建构一个充满思想活力、积极关怀现实的精神世界。

精彩摘录

按照泽克的说法,很多政府对疫情的应对在很大程度上复制了独自修行的修士的状况:社会隔离限制了社会交往,封城导致了活动空间的限制,在家工作或失去工作使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被打破,或完全改变了此前建立的生活秩序和节奏。被“悬置”的时间疫情自发生开始引入了一套新的时间叙事。这套时间叙事有其流行病学依据,但也切实地改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安排。在不能出门、不能聚会、不能旅行的时间里,时间感被重构,我们也生活在一种不能确定未来日期的“悬置”之中。在人类学研究中,时间本就是一个相对之物:努尔人的时间感以牛为中心,中国的农历是一个以耕种为中心的农业时间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古人对人生历程的期待…在人类学中,时间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是针对temporality(暂时性)的研究。正如一个关于“暂时性”的民族志研究中所提到的,“无聊、等待、无事可做、线上活动以及不作为,是人类学探讨时间的重要维度。因为恰恰是在这些时刻,时间流动的规律性被打破”。……在这部作品里,不同的作者讨论了对这种“时间僵局”的体验,以及不同国家的年轻人采用了什么策略来应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时间僵局”。当习惯的时间安排和时间感受到限制和挑战,我们对既有生活的理解也不得不相应被打破和重建。“不确定”和“失序”古希伯来人在讲述世界的开启时提到过这样一个意象一“地是空虚混沌”(formlessandvoid),无序和混乱,因此无法有序地运转,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接下来,随着光与暗的分别、天与地的分开、海洋与陆地的分离、植物和动物各从其类等一系列进展,“空虚混沌”才转变为一个有形有状、有秩序的宇宙(ordereduniverse)。换言之,只有当不同的事物各在其位、各从其类,在其当有的位置(在位)时,这个世界才真正具有了正常工作的机制和能力,反之,离其当有的位置(出位)则会陷入“渊面黑暗”的境地,看不到...

——引自章节:与这个焦虑的时代相处:呼吁一种关系性的人类生存/张慧黄剑


一直觉得,做医生是某种‘特权’——在这个去人性化的时代里,可以做点人性的事的‘特权’;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疏离的时代里,可以重新去与人建立起关系的‘特权',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可以回归到——或者至少可以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当陌生人愿意在你面前露出自己柔软的腹部进行触诊,允许你把冰凉的听诊器放在他(她)的胸口,愿意开口向你诉说他(她)生命中最隐私、最个人的部分,你就知道这样的身份究竟是种怎样的“特权”,你也就知道在照护与关怀中,这个世界原来可以回归到那个“最是接近于无防备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得以重建,你、我、他、她都将不再,而只剩下一个词、一个概念、一个类别,那就是“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压缩照护空间的行为,任何褫夺照护精神的决定,任何贬低照护价值的意识形态,都是不道德、不正义的。可是,抗争之路呢?需要知道,我们都是系统的局部,与其谈论无处着笔的“系统革命”(假使要谈也需要另文详述了),不如在我们自己的这些局部开始关于照护与关怀的“局部革命”,那么这些新的局部的总和或许最终可以成为新的系统。照护,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于许多非常卑微且细碎的时刻,是关于陪伴、关于帮助、关于保护、关于关爱、关于关心、关于一正如凯博文在《照护》前言中所写的——“抹去他(她)额头上的汗水,换掉弄脏的床单,抚慰他(她)那惴惴不安的心,抑或是在他(她)生命的终点亲吻脸颊”,是关于放下自恋的、有区别于他/她(们)的我(们),终究是关于理解、关于倾听、关于感受、关于共情。

——引自章节:照护危机与关怀革命:急诊室手记/姚灏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