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近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道家与道教作为三教之一,曾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家为道教,或把道教称为道家、黄老。但严格说来,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它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作为*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静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派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 道家与道教虽不能完全等同,但二者之间确有密切的关系。早期道家哲学关于道生万物、气化宇宙、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关于自然无为、清虚素朴的治国修身法则;以及其斋心静观、体道合真的神秘主义认识论,都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持法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概而言之,道家的哲学理念、神仙家的养生方术、古代民间的巫术和鬼神崇拜活动,是为道教所吸收而构造其宗教神学、修炼方术和宗教仪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此外,儒家的神道设教思想和忠孝伦理,佛教的轮回报应观念、明心见性之说,墨家的均平思想和刻苦精神,以及阴阳家的占验数术等等,也都为道教所吸收融摄。 道教形成宗教实体,大约始于东汉。从先秦道家发展为汉代道教,经历了数百年之久,这是道教的前史。道教形成后,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变更和文化潮流的演进而不断发展。近两千年的道教史,大致如下: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道教在东汉后期形成实体,创立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神仙方士的团体也开始出现。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孳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从早期民间宗教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层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唐玄宗、宋真宗、徽宗,都是崇信道教的著名皇帝。他们编造天神显灵和天书降世的故事,优待道士,下令编修《道藏》,修造宫观,使道教的社会影响扩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但是道教被利用为神化封建帝王专制统治的工具,部分上层道士腐化骄奢,也导致有识之士对道教的批评。 晚唐北宋以来,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兼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扬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新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五百余年,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日趋腐朽没落,作为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佛道三教也陷入停滞僵化。这一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社团的 兴起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未能振兴。时至今日,道教已丧失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地位。但如同儒学和佛教一样,道教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风俗民情,仍有着很大的影响。 纵观道家与道教发展的历史,及其教义信仰、修持方术、制度仪式,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特点。道教的思想教义,融合自然法则与神圣法则、一元论宇宙观与多神信仰、出世精神与在世功德。符合中国哲学“天人合一 ”、内圣与外王结合的传统。道教的修持方术,主张性命双修,炼形养生与心性修养并重,巫术道法与科学技术混融不分。具有冻方文化“神秘主义” 的特性。道教的组织形式则上下兼备,民间性的非法教团与官方化的合法宗派交替发展;其宫观管理制度从传统的家长制、丛林制,到现代社团法人制并存。这些特点都与西方宗教有明显的区别。 两千多年来,道家与道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其行气、房中、存神、内丹等养生方术,则与中国传统医学和人体科学有密切关系。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国民众。 为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接受宗教文化出版社的建议,编写了这本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
这是一本有关道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让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这是一本有关道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让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汉译经典: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 本书特色 2001年美国“911”之后,各界学者纷纷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做出分析,齐泽克独辟蹊径地从马克思...
人生的三路向 本书特色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人生的三路向:宗教、道德和人生人生的三路向 内容简介 老固然很痛苦的,病固然很痛苦的,死固然很痛苦的,然他所痛苦的...
糊涂经的智慧 本书特色《糊涂经的智慧》是一本讲智慧的书,生活当中虽然我们都尽量不犯糊涂,但是糊涂总是难免的。不过提起人生处世,却有郑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名句。...
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量大论争研究 本书特色 1990年代后期,国内知识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思想论争影响深远,它构成了今天知识界思考公共...
德国浪漫哲学 本书特色 本书对德国浪漫主义的考察界定在其哲学方面。浪漫派哲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德国哲学的发展中扮演了某种重要的角色,因此,本书从德国浪...
1939年,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受聘为复性书院主讲,总持讲学事宜,复性书院设在四川省乐山县乌尤山的乌尤寺,风景绝佳。复性即复明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三版) 本书特色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3版)》: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郭象与魏晋玄学(第三版) 内容简介 1912年11月31日,梁启超先生...
佛眼观人生-大师谈世事 本书特色 用佛的智慧透悟人生真谛,解答当下困惑,指引人生出路;用佛的视角揭示生命真相,坦然面对生死,积极把握今生。 佛学,是祛除我们心中...
责任论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责任概念的辩明、责任的前提、责任的价值、责任的保证、责任的冲突与选择、责任的实现等。责任论 目录 序中文摘要Abstract导论...
易象及其延伸易象延(上中下) 目录 作者简介一、爻象導言六畫之象及其特點正 之卦之象參象 承 **種情況第二種情況第三種情況第四種情況乘 **種情況第二種情況第...
中国古代哲学史-胡适精品典藏-03 本书特色 胡适“新瓶装旧酒”演绎出的中国古代哲学,堪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相媲美。中国古代哲学史-胡适精品典藏-03 内容简...
开端与进展:华南近代基督教史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医务传道方法与“中国医务传道会”的早期活动、基督教传教士在澳门的早期...
周易译注 内容简介 《周易译注》:群经之首,思想之源,中国文化“经典”。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荣格说: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
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前瞻 本书特色 2013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共有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俄...
《大宋僧史略》,三卷,北宋赞宁撰,是一部主要记录中土佛教事迹及其典章制度流变的重要佛教史籍,涉猎及征引广泛,为研究中国佛
上海浦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本书特色 福楼拜说,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既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蒙田传记,也是一部趣味十足的...
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 本书特色 《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两部专著的结集。在《宗教的形成》一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形而...
易经探索 目录 上篇 易经中的不角之谜与猜想**部分 《易经》概说一、八卦创始人二、《周易》的产生和创造年代考三、从易字的演变推测易字之意义四、誉为“天下奇书”...
藏传佛教大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揭示藏传佛教向西方的传播过程以及西方人对藏传佛教的反映。书中首先回顾了西方人探寻藏传佛教的历程,随后展现了藏传佛教在欧美传播的...
古希腊修辞学与民主政制 本书特色 20世纪末期,西方学界曾发生过两场涉及西方古典文史的论争:一次关于古希腊修辞学,一次关于古典隐微论。这两场论争之间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