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是一份课堂讲稿,完成于18年前,1987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年后又存台湾允晨文化公司先后出过两版。
一直有很多读者来信希望住大陆重版此书,我总觉得理论著作不比文学作品,容易过时,自己又抽不出时闷修改,没有答应。但是,后来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想法。那是2002年10月1日北京放长假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馆希望我在长假期的**天为市民。由于通知匆忙,我无法准备,临时凭记忆讲了此书第五章《未知和两难》中的部分内容。这个演讲在中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后来根据观众要求而重播的次数,破了这个栏目的记录。
这个现象有点奇怪,但我当时在讲台上已经感受到了。这么多北京市民来听我演讲,有很大一部分是想解我在这些年一波又一波诽谤浪潮前的态度,并来为我作出当面声援。但他们听我一讲艺术创造的深层奥秘,立即间惊讶而肃静,而我己也觉得这种珍贵的艺术气氛已经有点陌生。为此,我住演讲*后发了一声感慨,希望嚣阵阵的文化艺术界,能有更多的人重新回过头来做一点真正属于文化艺术的事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匆匆翻看了一下这本旧著,居然唤回了不少自信,便删削修改一遍,作为“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的**本付印。
关于这本书,有以下几点需要向今天的读者交代。
**,我在写作这部书前,已经长时问沉湎过从亚里士多德到康、黑格尔的精神体系,深知当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理论教材,是何等极左和贫乏,因此故意与那种框架作对,只以国际美学思维和自身审美经验为标准,自行构建。曾经沧海难为水,我自行构建的原则是力求简洁、轻便、质感、明了,彻底放弃任何装模作样的理论架势。
第二,我希望这本书能直接有助于艺术实践者,特别是有助于准备从事叙事性作品创作的学生,因此努力增加感性解析。这很难,因为在艺术中,感性是至高目标,即便耗尽理性也无法完全到达,而且越是感性越能暴露解析者真正的审美水平。理论家*怕举例,这一点,连黑格尔在《美学》中也常常露怯。所以,这本书中的探索有点冒险。我选取的理论偏重于法国因为觉得法国的艺术思维更靠近感性;我选取的实例偏重于电影,因为电影的综合程度、空间效能和群体接受,比其他艺术更经得起分析。我更乐于分析当时刚刚面世的作品,因为这样能使读者有直接的切身感受。在写作之时我正好担任r中国首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学术委员会主席,因此也顺手牵羊,多分析了几部莎士亚戏剧。
第三,我希望艺术实践者面对艺术理论的时,不要被学究式的重重分割所吓退,因此本书在探寻一种对古今中外都大致适合的“通理”结构。我把不同时空的艺术经验邀于同室.熔于一炉,来展现人类对艺术认知的“异中之同”。由于我已在以前的著作中系统地梳理过“同中之异”,因此对于这次跨时空的邀集有一种选择的自信。
第四,写作此书,还需要另外一方面的胆量。因为就在写作过程中,中国又掀起过好几个极左的政治运动,不仅外国现代派文艺受到猛烈驱逐,而且只要稍稍离开一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早年对文艺要求,都会受到严厉批判。一些“文革”中的大批判干将,又在化着名字整人、咬人,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倒春寒”。在这样的形势下写这一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被扣上“资阶级自由化”帽子的风险。但我毕竟是比较勇敢的,而当时文化界这样勇的人还有不少。因此,重印这本书,对我还有另一番作用,那就是可以举着它笑视今天还在忙碌的大批判干将们,说一声:“我们是交手多次的老相识了,别来无恙?”
第五,希望今天的读者者能注意我在18年前醒目提出的“创造”这个概念,理解这个概念对艺术的绝对意义,对整个中国文化没落和再生的绝对意义。尽管我没有预料到后来我们会面对那么长时间的文化保守主义和艺术保守主义,但似乎又有一点模糊的预感。因,我在论述这个慨念的时候十分动情,在写完十章之后又附加了写法比较特别的一章。这*后一章,在出版当初由于具有广泛的针对性面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这本书的内容,当时还应邀在国内不少省份讲过。那都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连我的学生和听众,也已渐渐老去,更不必说我自己。
老不怕。此生总算细细地钻研过艺术了,这是人生很大的福分。
2004年7月于青海塔尔寺
此书是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中的一本。作者余秋雨从艺术的本性、艺术的眼光、人生意识等方面对艺术的创造进行了大胆剖析。此书印刷精美,喜欢余秋雨的人不妨一读。
本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是作者的一份课堂讲稿,完成于1987年,同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年后又在台湾允晨文化公司先后出过两次。此次,由作者自己删削修改一遍,作为“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的**本付印。
余秋雨,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7年毕业留校任教。“文革”结束后为该院讲师、教授,并曾任副院长、院长职务。主讲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戏剧理论史等课程,所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分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国家文化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项。散文集《文化苦旅》为他带来不虞之誉,被目为学者型散文创作,与后出的系列散文《山居笔记》同受境内外华文文学界称赏。
胡同九十九 本书特色 ★ 12开精装,1996年1版1印,北京出版社出版★ 徐勇是以北京胡同和乡土中国系列摄影而闻名的摄影家★ 收录汪曾祺、宗璞、张承、王朔、刘...
欧洲如一面镜子 本书特色 触摸欧洲文明,从碎石窄巷、小桥流水人家;到咖啡馆、面包房;再到爱琴海和葡萄园;直至博物馆和教堂;城堡和王室;还有歌剧院和大学;还有绿色...
汉语商贸词汇演变研究 内容简介 商贸活动是国家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商贸活动的词汇在整个汉语词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汉语商贸活动类词汇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全...
跨文化方法论初探 本书特色 《跨文化方法论初探》是根据我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乐黛云先生的讲座稿整理而成,是 “跨文化方法论研究”丛书...
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外星人与UFO 本书特色 人们至今无法明白,法蒂玛小镇上的7万人产生集体性幻觉到底是真是假;麦田怪圈、恐龙之死是否为外星人一手制造;目前只停...
神秘的八卦 内容简介 八卦日益迷信化,不揭示八卦的真面目,不把八卦从迷信中剥离出来,不洗清八卦的秽物,许多群众就会受到愚弄,旧的风俗就会蔓延。不仅如此,八卦——...
本书是一位成长在纳粹德国的非洲酋长后裔的回忆录,他作为非洲人和德国人的儿子,在纳粹德国种族歧视和灭绝的氛围中小心翼翼的长大,用自己不成熟的眼睛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种...
一生都該去一次,誰說,有錢才能玩歐洲?設計系窮女生的德比法西流浪手記我以為環遊世界要花很多錢結果一個朋友存了80萬就去環遊世界一年我存了一年的家教薪水也想拿去玩...
门神传说 内容简介 辞旧迎新之际,家家户户贴门神祛灾祈福,这是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门神信仰习俗形成的年代久远,流传的地域广阔,至今被人们所传承。门神人...
资中筠作品:老生常谈(精装) 本书特色 1. 本书一以贯之的,是作者对现实的忧思和焦虑,拳拳之心,感人肺腑。2. 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问题的反思,常常是深入历史,...
民间禁忌 内容简介 禁忌讳莫如深,无处不在。人的身体发肤、言谈举止、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不受到它的无形制约。但是,神秘、超凡的禁忌并不是万能的,有多...
微经典--三字经 本书特色 中国历来是一个注重幼儿启蒙教育的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普及都是从娃娃抓起的。而开展启蒙教育就需要有相应的蒙学教材和读物。《三字经》正...
国学常识-民国以来影响最大的国学启蒙读本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经学、史地、诸子、佛学、理学、诗词曲赋等学术门类,评述其源流、派别及学术观...
给理想一点时间精选集-五周年精华版 本书特色从2011年至今,凤凰网博报的年度文集《给理想一点时间》出版了五集,也畅销了五年。读多家杂文,免受一家左右,自是有益...
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插图珍藏本)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
大视野文库神话与人类丛书:古代北欧的传奇故事——北欧海盗及日尔曼神话 内容简介 在古代北欧神话中,主宰黑暗世界的奥丁神和托尔神.奥丁神不仅是诗人、帝王,还是斗士...
中国酒文化 本书特色 蒋雁峰编著的《中国酒文化》在宏观的层面上对酒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把握,不仅从酒文化的历史、内涵、载体、功能,政治形态、经济形态、道德形态、美...
世界之谜(1~4) 本书特色 ★ 大16开平装,全彩图文,海燕出版社2003年出版★ 将几千年来世界上林林总总的奇怪现象、云里雾里的难解谜团,择其精粹,汇辑成册...
云南文化读本 本书特色 张昌山著的《云南文化读本》一书,从历史、人文、山水、民族、边疆、财富、通道、学术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云南文化的内涵与传统,力图把云南的过去、...
刘晓翔,中国著名书籍设计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员、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并于高等教育出版社担任编审暨首席设计。2012年成立刘晓翔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