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育率的降低、预期寿命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让养老成为当下中国老年人和中年人必须应对的一大难题,一场“银发海啸”呼啸而来。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作者将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与照护理论相结合,从时间维度描述中国经历的养老形势变化,从空间维度展示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分析当下养老困境,剖析老年人、家属及照护人员面对的衰老、死亡和照护难题。
基于在云南昆明历时13个月的实地调查和采访,作者从老年人视角呈现了衰老和照护的日常。以对老年人过往和当下经历的记述,揭示视自身为“累赘”的住进养老院老人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以在养老机构所见的人际交往,展现复杂的关系网络,探讨影响照护的多重关系视角。
------------------------------------
◎作品看点
★ 融合中国养老观念与西方照护理论,一部专注于中国养老院的调查纪实。
作为耶鲁大学博士,作者葛玫不仅有医学人类学专业知识背景,在美国做过有偿看护,而且精通汉语,有10年语言训练背景。本书基于作者在云南昆明历时13个月对养老院75次以上的访问共计72场录音采访和250小时对象观察而成,是一部真正关于中国养老院的实地调查研究报告。
★ “新”“老”养老机构与“新”“旧”养老观念共同塑造的当代养老形势。
结合老年人的个体经历,从宏观历史角度展现当代中国的养老形势变化,即逐步从家庭养老转变为机构养老。结合传统孝道观念与现实经济条件,展现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包括低端私人养老院、高端私人养老院、农村公共福利院、大型公立医院老年科及私人养老庄园。
★一对一的采访与开放式访谈,从老人视角呈现老年和养老院的日常。
以对象观察、开放式访谈与一对一采访的形式,作者平均每周三次走访当时月收费2100元左右、在昆明属于中等水平的玉山老年公寓,逐渐获得老人的信任,以对老人心声的记述展现老人的日常——为让子女过正常生活“主动”住进养老院、“每天都一样”的单调节奏以及对“不怕死,只怕死不了”的死亡态度。
★ 聚焦家属、护工及医院护理人员,展示照护与临终、死亡的现实。
围绕“照护”,从家属特别是配偶和子女角度展示无偿的照护以及送老人进养老院的心路历程;从护工角度描述日常照护行为与养老院人际关系,探讨照护的情感性质以及老人需要的“关心”;从医生、护士及老人角度展现传统的“善终”观念与当下的临终、死亡现实。
★ 结合个体经历与社会变迁,描绘每个人终将面对的老年困境和养老问题。
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本书展现的不同养老形式、对老人身体衰老及“成为负担”的痛苦心理感受的描述,是我们都将面对的长辈及自身老年困境和养老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我们都需要感受到被关心”。
------------------------------------
◎名家推荐
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关于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研究,细致描述了当今中国的老年生活以及照护问题。作者叙事水平一流,将中国的传统养老观念、当代养老理念与更广泛的照护理论完美结合在一起,是十分出色的著作。
——哈佛大学医学人类学教授、《照护》作者 凯博文
这本开创性的民族志著作带读者走进中国的养老院,聚焦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富有理论启发性,是关注亚洲、医学人类学、老龄化和照护问题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马西娅·英霍恩
作者简介
葛玫(Rose K. Keimig),耶鲁大学医学人类学博士,目前为用户体验(UX)研究员。致力于对人类在生命历程中经受的变化进行研究,醉心于生命、自然、技术和意义边界处的奇异事物。曾于2008年在北京做长达一年的体育项目研究,2013—2015年在云南昆明做养老民族志研究。
译者简介
刘昱,利物浦大学应用英语系荣誉学士。多年从事比较文学、语言学、性别学研究,以及图书译介、编辑工作,译有《回归家庭?》《肉食星球》等。
上文提到有坏脾气父亲的蒋春玉,是“社会改革一代”,她向我解释了她个人的养老方法。她的计划首先是“照顾好自己,保持健康,充实自我”。除了维持身心健康,她最近还信了基督教。她坚信上帝不会让她得老年痴呆,这是她所有衰老恐惧中最大的一个。她希望通过照顾好自己,能独立生活到70多岁不过,还有一个后备计划。她安慰自己道,如果生活质量变得太差,就准备结束生命。她讲到两位老医生,沐浴后穿上漂亮的衣服,吃些药片——一了百了。她和她丈夫都认为这样结束很有尊严,她也希望能这样做。
——引自章节:第2章 身在历史,身载历史
段义孚(TuanYi-Fu)在研究人类对空间和场所的感知时,为如何从人类感受的角度理解这二者变化不定的关系提出了一些见解。在他看来,空间是容纳运动和自由之处,而场所是运动的停顿之处一一“价值的凝固点”,让新的空间由此展开(Tuan,1977:12)。空间是场所的集合,是大大小小的停顿处构成的网络。空间既在这些停顿之内,也在这些停顿之外,这些停顿处包含着深刻的人性。空间构造反映、塑造、引导着躯体和社会关系。
——引自章节:第3章 空间与场所,节奏与规矩
《宝宝第一套高情商养成书:皮特猫(第二辑)》是一套在美国家喻户晓、几乎每个孩子必读的经典绘本,已在全球畅销1000万册,在美国和中国都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绘本之一...
T.S.艾略特,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比起成为诗人更想成为圣徒的人;却因为无法成圣,而成了伟大的诗人。他总是言说那些"不被言说的",在公众面具保卫之下...
王瑞来,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后长期担任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史编辑工作。1990年东渡日本,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
针灸治疗学-(供针灸专业用) 本书特色 《针灸治疗学(供针灸专业用)》内容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
犬猫混合感染症防治 本书特色 《犬猫混合感染症防治》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犬猫混合感染症防治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的犬、猫多种混合感染症主要包括发病简况、病因...
段清波,系考古学二级教授,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1998年~2008年任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10年的砥砺前行、通过对秦陵的...
《司马懿吃三国5》内容简介:司马懿潜伏曹操身边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甚至装死来麻痹敌人、对手、上司
作品目录第1章 原型设计的价值原型是生成的原型设计一一展示、讲述和体验之源原型可减少误解原型可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原型可减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教授,鄉村建設中心主任、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
【内容简介】《人性的弱点:如何赢得友谊并影响他人》自1936年问世以来,风靡全球80年,销量突破9000万册,千千万万的读者从中受益,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本书全...
樊馨蔓,浙江杭州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姓故事》八年纪录片编导,《感动中国》六届总导演(一、二、三、五、六、七届),《中国魅力城市》总导演,著有《芝麻开门》...
哮喘名医秘验绝技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哮喘的西医诊疗常规、中医辨证施治以及哮喘的各种治疗方法,包括专家的秘验绝技、经验良方、常用中成药和各种食疗良方。哮喘名医秘...
芷园臆草题药 本书特色 《芷园臆草题药》明·卢复著。原名《读药性题后》。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通过分析类比药物的形态、气味、色质、生长习性、命名等...
王晓莉(ANNIE):女,出生于四川省九寨沟县,现居成都。国内最早研究英国贝曲花精的花精专家。2004年,因寻找四川岷江河谷的紫金莲而结识英国花精专家朱利安?巴...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的时代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物联网更是未来10年的产业趋势。互联网时代的黎明已经到来,世界将告别我们刚刚熟悉的信息时代。工业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带...
约翰·罗尔斯,美国哲学家与政治理论家,1921年出生于巴尔的摩,195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担...
向数据驱动型决策转变以及如何利用网站数据来获得竞争优势在过去几年中,互联网、在线营销以及广告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然而大家处理数据的方式跟几十年前相比还是大同小异,...
陳浩基,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畢業,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海外成員。2008年以童話推理作品〈傑克魔豆殺人事件〉入圍第六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決選,翌年又以續...
基于混合智能优化算法的车辆路径优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优化调度算法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物流配送调度问题中的应用。本书在量子算法的叠加性、纠缠性和坍塌等基...
《陶庵梦忆》内容简介:《陶庵梦忆》是记述关于明末散文家张岱所亲身经历过的杂事的著作,它详细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区的社会生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