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

作者:[美]巫鸿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3-6

评分:9.0

ISBN:9787208181953

所属分类:绘画摄影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著名美术史家巫鸿重磅新作◁

◈吸纳考古美术最新成果, 关注多元背景下的绘画实践与跨地域交流

◈聚焦各类型作品及其媒材特征,勾勒立体的绘画发展脉络

◈反思既往绘画史书写方式,多线索讲述中国绘画的新故事

——

五代至南宋这近四百年时间,是《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名作涌现的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画家脱离了寺庙和宫室壁画的集体创作,壁画与卷轴画形成新的互动关系;挂轴的产生以及对手卷形式的探索,催生出影响深远的构图样式和观看方式;日臻细化的绘画分科隐含着绘画实践的进一步专业化;中央及各地方政权的深度参与导致绘画创作的行政化和机构化,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宫廷绘画系统;孕育中的文人绘画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美学观念影响了宫廷趣味和宗教绘画的风格,为其最终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开启了先河。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全新力作,延续《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写作思路,吸纳考古美术的新近研究成果,聚焦五代至南宋时期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及其媒材特征,关注多元背景下的绘画实践与跨地域交流,力图勾勒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绘画发展脉络,多维度讲述中国绘画的新故事。

作品目录

•总 论 1
▪10世纪:巨变的百年
绘画媒材和图式的革新 10
画科的内部发展 32
•北宋:宫廷与文人
宋初的国家绘画项目 121
“大山堂堂”图式 126
宫廷与皇家绘事 148
扩展中的士人影响 177
•南宋:融合与流变
多维的南宋宫廷绘画 216
文人趣味的普及 258
人物画题材的扩展与风俗画 281
绘画媒材的小型化 297
跨地域和跨时间的联结 309
•11世纪至13世纪的宗教和墓葬壁画
宗教壁画 328
墓葬壁画 340
•结 语 365
· · · · · ·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2022年荣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这两幅人物画从内容、风格到汉文题记都明显属于中原绘画传统。胡峤在其写于10世纪中期的《陷北记(亦作《陷虏记》)中记述了他在契丹境内目睹的状况,其中提到辽上京“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教坊、角抵、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国人,而并、汾、幽、蓟之人尤多”8。宋初画史也记载了几名颜有名气的中原画师在10世纪中被辽兵掳至北地,在那里参与了若干艺术项目,其中王霭、王仁寿和焦著以宗教壁画和人物画著称。”根据这些实物和文献证据,我们可以确定宝山1号墓椁室中的两幅人物故事画为中原画家所作,下文讨论2号墓中的仕女画时,将进而证明这些画家继承了唐代人物画传统,甚至直接使用了张萱和周防的画样。

——引自章节:画科的内部发展32


关于在这个转折点上产生的过渡性风格,最好的例子是传董源的《溪岸图》(图1。36a)。这幅画的真伪和断代曾引起激烈争论,9一个基本原因正是它的过渡和“混杂”性质,在保留早期风格的同时引入了新的因素。这幅221厘米高、110厘米宽的巨作描绘水边的层叠山树和岸边的人物活动。画面下方的坡岗上长着数株杂树,与连绵上升的山峦隔水相望。一道泉瀑在左方山涧中飞降,注入下面的大溪。层层山峦占据了画面上部,相峙的两峰被深壑分开,其中一条溪流蜿蜒自远而近,穿越中景通向前方水面。一座水榭衔接了陆地和水景,一位士人正在家人陪同下向前方遥望。此画的构图左重右轻,加以局促的水面和戛然而止的右端,都说明它不是一幅完整作品,而可能是一件大型画屏或画幛的左部。在原来的构图中,山峰和水面应向右方继续延展,岸边的士人遥望着更宽阔的水景。0我们因此不应以现存构图作为鉴定时代和真伪的根据,更值得重视的是画家使用的图像元素以及它们的历史特征。如两座高峰之间自远而近的Z形溪流(图1。36)明显来白唐代全景山水,其原型见于考古发现的盛唐墓葬山水画,尤以贞顺皇后墓中左数第三幅最为明确(图1。37)。51此画也保存了以山水和人物为“双主题”的较早状态,与《梁伯鸾图》等画一致(参见图1。4a),但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画中的山岩从前景层层推至远景,与10世纪晚期的《深山会棋图》有一致之处(参见图1。48);下部的宽阔水面也是10至11世纪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参见图1。49及下文讨论)。这些带有不同时代特性的图式以尚显生硬的方式结合在《溪岸图》中,反映了全景山水从传统中逐渐脱出、进行实验性创新的过渡局面。方闻根据画上的“后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认为此画是董在南唐宫廷中创作的早期作品。虽然这个观点由于对题款真伪的存疑尚难以作为定论,但所隐含的“早期性”则是正确的。我们也应注意到画家对笔墨表现能力的探索,既以水墨渲染出烟...

——引自章节:画科的内部发展32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