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理性之間 -- 五四啟蒙個案的跨文化省思

情感與理性之間 -- 五四啟蒙個案的跨文化省思

作者:丘庭傑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年:2023-6-28

ISBN:9789620759598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丘庭傑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現於同系擔任講師。研究興趣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文化、跨文化研究、魯迅研究、香港文學等。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於《漢學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成大中文學報》《東亞觀念史集刊》等學術期刊。

作者简介

丘庭傑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現於同系擔任講師。研究興趣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文化、跨文化研究、魯迅研究、香港文學等。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於《漢學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成大中文學報》《東亞觀念史集刊》等學術期刊。

精彩摘录

可見,美育最終極的目標是平衡智育並共同完成德育。此外,蔡元培在〈美育與人生〉進一步闡述了情感(感情)與理智(知識)的輔助功能:「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動,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為較近之觀照者,是知識,而以供遠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意志之表現為行為。行為之中,以一已之衛生而免死、趨利而避害者為最普通。此種行為,僅僅普通的知識,就可以指導了。進一步的,以眾人的生及眾人的利為目的,而一己的生與利即託於其中。此種行為,一方面由於知識上的計較,知道眾人皆死而一已不能獨生,眾人皆害而一已不能獨利;又一方面,則亦受感情的推動,不忍獨生以坐視眾人的死,不忍專利以坐視眾人的害。更進一步,於必要時,願捨一己的生以救眾人的死,願捨一己的利以去眾人的害,把人我的分別,一己生死利害的關係,統統忘掉了。這種偉大而高尚的行為,是完全發動於感情的。」這裏清晰表明瞭知識與情感可輔助意志進化。保衛自己的行為只需要普通的知識便足夠,而進一步捨棄一己生命與利益而捍衛他人之生命與利益,就非一般意志可推動,知識方面的利他主義或感情方面的不計利害,都可以參與其中,指導意志,成就道德上偉大、高尚的行為。蔡元培認為當時知識正得以普及,但感情未得重視,因此可以藉助美育以達到知識與感情的調和,使人認識人生的價值。

——引自第206页


〈摩羅詩力說〉言:「約翰穆黎[按:JohnStuartMill]曰,近世文明,無不以科學為術,合理為神,功利為鵠。大勢如是,而文章之用益神。所以者何?以能涵養吾人之神思耳。涵養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職與用也。」魯迅認為科學、合理(reason)、功利等價值被過分推崇的時候,文藝正能發揮其「不用之用」「涵養人之神思」,啟「人生之誠理」,可見「神思」和文藝有緊密的關係。上文提到「古民神思」能契接萬有,〈破惡聲論〉亦曰:「夫神話之作,本於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則逞神思而施以人化」。「神思」與「理想」「聖覺」義近,和想像力有關,卻具有獨特的傳統意涵。《文心雕龍·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劉勰藉《莊子》之句以言創作時之思維活動。魯迅從《文心雕龍》裏借用此詞,指陳人類受外物觸動所生的思維和想像。《神思》曰:「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意思是精神因外物而感通,孕育出變化多端的情思,內心根據情理來回應外物。魯迅有意挪用「神思」一詞,以打開人與外物如何構成情感互動的討論。

——引自第50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