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电台

本雅明电台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3-7

评分:8.3

ISBN:978720818113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中文世界首次结集×本雅明的广播作品!

天才思想家化身宝藏UP主,初代播客元老本雅明的营业时光。

淡豹、李雪琴、刘擎、徐英瑾、郁喆隽倾情力荐!

边角聊、柏拉图什么、鼓腹而游、懒得讲理、随机波动、咸柠七,多档优质播客必读推荐!

从女巫审判到德意志历史上的传奇盗贼,从被火山灰掩埋的意大利庞贝古城到中国广州一座戏院的火灾,从打工人如何升职加薪到德国人的阅读取向,当本雅明拿起麦克风时他会说些什么?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编织日常生活与都市怪谈,天才思想家如何打造属于他的“声音王国”?

十则儿童广播故事,一部儿童广播剧,还有各色广播谈话的探索,开启尘封近百年的奇异广播世界,领略本雅明思想迷宫中最迷人的一处角落。

本书由厦门大学副教授王凡柯对《本雅明全集》中的广播作品进行选编和翻译,收录了瓦尔特·本雅明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主要在柏林广播电台和在法兰克福西南德意志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的文稿,并邀请了《本雅明传》译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王璞撰写导言。全书共分为“青少年广播”“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关于广播的反思”三个部分。本雅明认为电台是教育的剧院,是“孩子的启蒙”的绝佳媒介。这些广播的内容来自本雅明自身的童书收藏、报刊记录,以及关于自己家乡的童年回忆或异乡的城市速记,并且本雅明将他的现代性反思贯穿其中。本书内容轻松愉快、文字精辟,在其中本雅明将他复杂的思想引导给广大观众,让人们受益于这位20世纪最受尊敬的思想家之一的新声音。

在我们的时代,没有人比本雅明更有原创性,没有人比他的批判和解读更需我们认真对待。

——乔治·斯坦纳

在他笔下,所有东西都摇身一变,变得更有放射性。

——西奥多·阿多诺

一位复杂但闪耀的作家。

——J. M.库切

本雅明是无法被归类的作家,他的作品既不能放入现存的秩序,也不能被引入新的类别。

——汉娜·阿伦特

本雅明将自己系于革命性的变革,他的生命和作品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充满挑战。

——特里·伊格尔顿

在本雅明璀璨如星群的作品中,广播电台节目及其文稿一定是光芒最微弱、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正如《本雅明电台》试图告诉我们的,这些作品无疑是重要的,不论是在其个人生命史中,还是在媒介发展史上。如果说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文字时代,那么如今我们已经逐渐过渡到图像时代。在文字中心主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图像中心主义的统领下,声音及其传递的情感与关怀似乎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是时候以《本雅明电台》为契机,重新审视声音这种媒介了——它的即时性,它的流动感,它营造的共时空间,它激发的情感共鸣,既是历史,也是当下,既是档案,也是陪伴。

——随机波动

作品目录

导 言 本雅明开始广播了(王璞)
第一部分:青少年广播
神魔般的柏林
西奥多·霍斯曼
猎巫审判
德意志早期时代的盗贼们
卡斯帕·豪泽尔
浮士德博士
邮票骗局
那不勒斯
赫库兰尼姆城与庞贝城的陨落
广州的戏院火灾
第二部分: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
儿童文学
冷酷的心
“加薪?你究竟在想什么呢!”
当德国古典作家写作时德国人在读什么?
第三部分:关于广播的反思
儿童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
大众普及的两类方式——广播剧的基本原则
剧场与广播——论两者教育功能的相互控制
附录:本雅明广播年表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德国犹太裔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和哲学家。出版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单行道》《柏林童年》等作品。被称为“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文学心灵之一”“欧洲最后一位文人”。

王凡柯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欧语系副教授、系副主任。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哥廷根大学、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19至20世纪德语文学与美学、本雅明思想等,已发表相关论文若干,另有译作面世。

精彩摘录

themoresomeoneunderstandssomethingandthemoreheknowsofaparticularkindofbeauty,themorehecanrejoceineverythingthatheknowsandsees,andthelesshe'sfixatedonpossessingit.

——引自第43页


如果这些书中有些地方超出了孩童的视野,那么正是这些地方让小读者们印象深刻。通过这样的话语和理念让孩子们因此获得了自己成长的护身符,能够充满欢愉地跨过青少年的门槛进人成年人的应许之地。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如饥似渴地想要“饱读”这些书籍的原因。“如饥似渴地读书”,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比喻,但它足够让人陷人深思。事实上,在艺术王国里,没有哪种形式能够像散文那样,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会对文本产生影响,改变甚至是破坏它的形式。也许我们真的能把阅读与消费相提并论。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必须记住,人需要营养和人需要吃饭的原因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以前的营养学理论也许不无道理,因为吃饭是该理论唯一的依据,认为我们是通过吸收食物的精华来获取营养的。但是,今天的我们并不只是通过那样的方式来获取营养,虽然吃饭是一个吸收和获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吸收的不仅仅是生存所需的营养。同样,阅读也是这样一种吸收和获取的过程。换句话说,阅读并不只是增长经验,并不只是获取体验与经历的宝库。所谓心理替代理论其实就是关于营养的理论,它强调我们新生的血液来自我们消耗的血液,我们新生的骨骼来自我们损耗的骨骼,等等。但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吸收经验,我们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对于儿童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他们的阅读也应遵循这种方式。进一步说,孩子们在阅读中吸收,他们并没有只是沉溺在移情之中。阅读与孩子们的个体成长和感知能力的关系,要比阅读与他们所受教育以及对世界的了解程度的关系更为紧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对孩子们而言,阅读本身和在阅读中发现真理一样重要。同样的,儿童书籍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也正在于此。

——引自章节:儿童文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