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作者:王铭铭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5-07-01

评分:4.5分

ISBN:756335333X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文章的结集。全书分为七章。**章涉及的主要是学科背景,讲述的基本上是处理人类学国别性与一致性的“他山之石”。第二章是作者在阅读他人所著的中国人类学史基础上,试图从自己的角度探讨中国人类学存在的首要问题,学科的国家化。第三章到第七章,关注的要点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共同关注中国人类学历史遗产问题,从20世纪初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探索,到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田野人类学的兴起,从摩尔根理论及其“中国化”,再到20世纪末期“乡土中国人类学”的问题,不同的篇章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叙述对相互关联的历史过程的反思。
全书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论点,即与海外人类学一样,中国人类学有值得自己珍惜的历史遗产。新的人类学研究若无法与前人的论述联系起来,便无以走出一条人类学的“中国之路”。在很大的程度上,书中各篇著述可以说正是为了有反思地继承中国人类学的历史遗产而写的。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本书特色

书中的论述围绕的核心问题是“西学东渐”后人类学在中国的命运,内容涉及人类学国别与一致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人类学的“国家化”,及中国人类历史遗产的“反思性继承”。作者认为,与海外人类学一样,中国人类学有值得自己珍惜的学术遗产。中国人类学的前辈对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乡土社会,对不同民族的社会形态及其历史等问题,提出过独到的见解;新的人类学研究若无法与前人的论述联系起来,便无法走出一条人类学的“中国之路”,而只能以各种名义(包括“与国际接轨”)使学科处于不断自我贬低以至毁坏的状态中。然而,学术上的遗产继承,却又必须具有反思性的内涵。为此,作者在论述中反思了若干对中国社会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概念。作为第七章出现的“作为世界图式的‘天下’”一文,既反映了作者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史的双重评论,又提出一项克服内在矛盾的初步方案。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目录

引言
一 在中国,看西欧:人类学的国别传统
本土与域外
大学与学科
时间与他者
学科与传统
“文明”与文化”
一致与差异
二 学科国家化——反思中国人类学
西方人类学的现代主义
人类学与“中国启蒙”
人类学的“中国化”
“冷战”与人类学的进一步国家化
国家与学科
三 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
民族问题
吴文藻的早期论述
民族与国家:问题意识
“民族”:西方思想谱系
文化的民族,政治的国家
中国的道路
多元与一体
两个种类的文化
四 反思与继承——重访西南联大时期人类学调查地点
从跟踪调查到再研究
禄村:土地与仪式
喜洲:地域崇拜及其复合结构
那目寨:交换与“来世的福”
“人文区位学”再思考
五 再读摩尔根《古代社会》:兼论其“中国化”
美国人摩尔根
人类学著述
欧洲人与“原始人”
文明的阶段化
《古代社会》:批判与教条化
“中国化”的摩尔根
六 居与游:侨乡研究对“乡土中国”人类学的挑战
“居”的地方性与中心性
“耕读”传统基础上的“侨乡”
“双边共同体”中的游离与回归
“居”与“游”关系结构中的“文化中国”
七 作为世界图式的“天下”
问题与理论
上古的“天下”
集权帝国与“朝圣”
民族志的“天下雄心”
历史中的文化
为知识寻找世界观
参考文献
索引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作者简介

铭铭,生于1962年,福建泉州人,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对社会史、乡土中国研究、城市文化史也进行了有影响的探讨。著述除了社会人类学理论述评之外,还有《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1998)、《逝去的繁荣》(1999)、《王铭铭自选集》(2000)、《草根权威》(2002,英文,合著)、《漂泊的洞察》(2003)、《走进乡土上》(2004)、《溪村家族》等专题性学术论著及随笔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