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文学简史

德意志文学简史

作者:[德]海因茨·史腊斐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3-7

评分:8.8

ISBN:9787220125560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 德意志文学的深度阐释,荣获德国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

※ 中文版首版豆瓣评分9.4,长期雄踞豆瓣外国文学史图书排行榜第六名

※ 二战后正视“德意志性”的重磅批评之作,日耳曼学学者触及灵魂的自我审查

德国文学的伟大作品姗姗来迟:在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文学的经典时代之后,才有了我们现在算作世界文学的德国作品。这部小巧而富有启发性的文学史追溯了这种延迟的发生。凡是文学史,都以呈述文学史貌为撰写准绳,而《德意志文学简史》的研究却难得采取了一种严肃的辩争方法,认为那些做日耳曼学的人,首先应当扪心自问:是否在文学研究中躲避了那个广受诟病却从未辨明的德意志性?是否在那些不愿看见的东西(比如遗忘和错误的判断)面前下意识闭上了眼睛?史腊斐在《德意志文学简史》中寻求建立一种全新的因果关系。

————————

“德语文学史上有过两次世界级高峰的出现,本书将它们放在特殊的历史前提下来考察:18世纪晚期,德意志文学第一次异军突起,成为欧洲文坛领袖,这次崛起与莱辛、赫尔德、歌德和席勒的名字联在一起;德意志文学第二次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在20世纪初,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读者依然在阅读那个时期的作家:里尔克、卡夫卡、施尼茨勒、斯蒂芬·茨威格和托马斯·曼。”

作家,尤其是表现主义作家,既惊惧于历史中的预兆,又为其所吸引,而历史的真实最终超越了文学想象中的灾难。

语言的自由是文学生存的基础,文学想象力不能受政治和道德的约束。如果作家必须先对每个词进行审查,判断它们是否属于违禁语之列,它们是否在为德意志犯下的罪行辩护,他就失去了自由想象的勇气。

作品目录

中文版序 /001
文化记忆中的德意志文学史(代译序)/001
引言 德意志 /001
第一章 失败的开端 /019
第一节 被遗忘的中世纪 /019
第二节 迟到的近代 /034
第二章 功业始成:18世纪/055
第一节 牧师之子———缪斯之子 /055
第二节 新的语言/077
第三节 文学不朽/097
第三章 发展、复兴和终结/118
第一节 发展:19世纪/118
第二节 复兴和终结:20世纪/139
结语 文学的历史 /163
中译本再版后记 /168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

海因茨·史腊斐(Heinz Schlaffer),1939年生,斯图加特大学德文系荣休教授,当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发表专著《神灵之语——诗歌的目的和方法》(2012),《解缚了的文字:尼采的风格及影响》(2007),《文学与知识:美学的形成和语文学认识的产生》(2002),《19世纪的譬喻:<浮士德>第二部》(1989),《审美历史主义研究》(1975)等。因其富有个性和文采的学术写作和文学评论,荣获柏林国家艺术院颁发的亨利希·曼文学奖(2008)以及德意志语言文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2012)。

译者

胡蔚,1978年生,浙江慈溪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与德国慕尼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德语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德语近现代文学,曾获王选青年学者奖和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一等奖等。

精彩摘录

只有这样隆重端庄的观赏仪止,才能使艺术的净胜内涵超越其感性形式凸现出来。……严肃艺术的显现同时也是一种仪式。……在德国,对待艺术品合宜的态度是顶礼膜拜,这成了美学以及文学的教育目标。德意志文学缺乏娱乐性是作家刻意为之……(教育小说)……更重要的是童年回忆、与师友的交往、理论的阐释、艺术品的鉴赏、场景的描写、孤独的状态、人生阶段的转变。

——引自第96页


日耳曼学家的考古发掘不过是迁葬工程:从图书馆将沉睡多年的手抄书和字迹模糊的印本唤醒,经过编纂、评论和解释后,它们又回到图书馆,陷入永久的沉寂中。读者对它们敬而远之,而这些艰难而昂贵的工程却正是为读者准备的。

——引自第12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