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古城,追寻人文艺术之美
复刻原版精美装帧,130余幅全彩插图随文附图
编辑推荐
分析“威尼斯传统”与“个人主义”的复杂关系
深度解读威尼斯文艺复兴艺术的特殊性
◎以年代为顺序,讲述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艺术各个发展阶段的概况与特点
文艺复兴艺术在欧洲蓬勃发展之际,威尼斯艺术有何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与同时期的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等其他意大利城市的艺术有何不同?与北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有何关联?本书对1440—1600年左右的威尼斯艺术发展进行大胆分期,结合各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艺术类型、艺术作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威尼斯艺术在各个阶段的变化。
◎立足“威尼斯传统”与文艺复兴“个人主义”的复杂关系,突出这一时期威尼斯艺术的特殊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发展与威尼斯古老的艺术传统息息相关,也与同时期威尼斯共和国之外的其他地区的艺术相互影响。地理位置、政治局势、宗教纷争、历史与神话传说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独特的威尼斯艺术文化,作者以威尼斯传统与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兴起之间的矛盾纠缠为立足点,探讨了新的、 “进步的”人文价值观怎样影响了威尼斯艺术家的创作。
◎结合历史文化语境,再认识这一时期威尼斯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类型
复刻原版精美装帧,130余幅全彩插图随文附图,让读者直观了解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艺术大师及其代表作品。文化史的写作思路搭配具体的作品分析,力图揭示了这些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城出现了一大批有别于传统类型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这些艺术型、范例及技法渐行渐远,向着个性化表达及私人生活较隐秘的方面发展。汤姆·尼科尔斯紧密与当地的传统图式、类结合关键实例,重点探究了文艺复兴价值观的传播怎样影响当时威尼斯那些一流艺术家(如贝利尼父子、乔尔乔内、帕拉第奥、提香和丁托列托)的艺术创作,同时强调这个时期威尼斯艺术发展的独特性也需要和更讲求合作和公共价值的威尼斯传统风格结合起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是一个从传统中谋发展、在自身历史中求新生的生动范例,威尼斯艺术文化发展的内在连续性与个性化变革正是本书研究的重心。
著者简介
[英]汤姆·尼科尔斯(Tom Nichols),先后毕业于约克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和东英吉利大学,现为格拉斯哥大学艺术史讲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尤其关注丁托列托、提香、乔尔乔内和雅各布·巴萨诺,主要著作有《提香与威尼斯文艺复兴的终结》(2013年)、《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从传统到个人主义》(2016年)等。
译者简介
李方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英语人文社科译者,现任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近期出版译著《我和我的世界:威廉·福克纳传》等。
乔瓦尼·贝利尼约1480年创作完成了圣约伯祭坛画(图30),画中遍布的金色光线标志着他的画风日趋成熟。不同于早期作品所使用的蛋彩画法(见图23、图25),这件作品使用了油画颜料,使得画面上的人物动作更显柔和。15世纪后期的威尼斯是个富庶之地,进口了东方的无数奢侈品,城中不少颜料商人出售琳琅满目的贵重颜料及其他天然原料。乔瓦尼成熟时期画作的精妙之处不仅取决于他使用的多样化色彩,更在于他能够灵活处理和操控画面上的这些色彩。乔瓦尼采用风干速度较慢的亚麻籽油或核桃油作为黏合剂,使得画面出现半透明的颜料层,相互叠加便会给人带来一种物体表面的纹理感,一旦有光射来更会出现不同的色调。乔瓦尼对油画产生兴趣,要归功于1475年到达威尼斯的西西里画家安托内洛·达·墨西拿(约1430一1479年),这位外来艺术家在扬·凡·艾克(1390一1441年)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尼德兰画派对材质的处理方法。圣卡夏诺威尼斯教堂里的一件大幅祭坛画出自安托内洛之手,他运用半透明的色彩质感来描绘光线打在不同物体表面上的情形(图31)。虽然该画仅有一部分存世,我们仍能轻而易举地看出画家在不同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运用上的特殊技法。比如画面的左下角,巴里的圣尼古拉披肩上金色丝线的柔软奢华质感与标志其圣人身份的金球质感就有着明显的不同。艺术家用令人叹为观止的通透手法描绘了圣人身旁抹大拉的玛利亚手托的玻璃杯,向人们展示了处理透明物体、液体反射光和光线折射的方法,这在威尼斯艺术史上前所未有。
——引自章节:第三章威尼斯走向完美
传至威尼斯,特别是1563年12月特伦托议事会召开之后,会议的最终裁决确立了视觉形象在教堂中极其正统的确切地位。在议事会法令精神(即使忽略条文内容)的感召下,很多神圣艺术委托作品重拾基督受难、圣母生平以及圣徒斡旋和殉道等场景。威尼斯的反宗教改革不可能如此轻易归结于某种既定的艺术风格,而委罗内塞和丁托列托近几十年来各自不同的宗教画法均可视为对该运动的回应。1565年丁托列托为圣罗克大会堂绘制《基督受难》时,进一步发挥了早期在威尼斯教堂画中已经尝试过的明暗对比法(图104)。这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油画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占据了大会堂礼拜堂的整面墙。尽管画面显得有些拥挤,丁托列托创新性地将圣像元素与叙事元素有机结合,出色地突显了基督之死的场景。被钉上十字架的基督出现于画面上部中央位置,作为静止的中心点,整个复杂构图排列成一个扁平的椭圆,所有人物活动均围绕着中心点展开。他的身体按照宗教圣像的惯例沿着画面垂下,与左右透视截短的人物及其快速移动形成了对比。如果基督身体的静止和抽象显示了神圣的永恒性,与周围人群碌碌无为的生活日常分开,它仍然能成为人们活动不知不觉的焦点。观其左右,可见竖起十字架的前两个阶段,均最终指向基督本人的受难。丁托列托特别突出了人们竖立十字架所需体力和力学机理,再次展现了一伙饱经风霜的威尼斯平民。与十字架右下方神职人员的情感反应截然不同,这些劳工使出浑身解数,有的牵拉绳素,有的将十字架杆埋入土中。尽管如此,丁托列托仍然仔细区分了左侧画面与右侧画面双方。观者的左侧,靠近基督象征性右手的位置,十字架正在成功立起。对于基督本人而言,这是一种胜利的拾升,提醒世人基督刚刚经历了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刻,顺利完成了为人类献身的使命。与此相符的是,宗教典籍中有名的所谓“善贼”,在皈依信仰的那一刻仰望着基督。基督的左侧表现的是上帝所谓“险恶”的一面,“恶贼”垂向地面以努力挣脱刽...
——引自章节:第六章艺术的胜利
五言诗硬笔字帖 内容简介 在书店中,虽然硬笔字帖的版本繁多,但在不同程度上存有以下缺憾:一是字体、字形不规范,这是书写者相关知识不足,功力欠缺所致;二是[曲高和...
BookDescription近年來女性主義電影批評已在電影研究中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它不斷開發出啟迪人心、聰敏機智而令人興奮的作品,
田宫格3500常用字钢笔正楷字帖 本书特色 1987年创办的《写字》杂志,是一份面向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学校师生的权威性专业杂志。由《写字》编辑部编写的系列写字类图...
给点阳光就灿烂-新中国电影60年的另类叙述 本书特色 《给点阳光就灿烂:新中国电影60年的另类叙述》内容有:温饱之后,让穷人有梦、中国影人的“热脸”与奥斯卡的“...
京剧名伶艺术萃集 本书特色 ★ 16开软精装,封面古朴、典雅,双色印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本书是...
《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设计方法的专著,是作者集长期的教学和丰富的设计实践于一体的经验总结。书中系统地、详实地介绍了建筑设
毛泽东手书真迹:书信卷 本书特色 毛泽东在奋斗求索一生中的墨迹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承载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内容。毛泽东的手书,既是一部思想史、革命史,也...
《传记家的报复》内容简介:三十多年来,一批传记学者,承袭了二十世纪初由伍尔夫、斯特拉奇、莫洛亚等人开启的“新传记”传统,清
鲁道夫维特科尔编的《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初是于1949年作为《瓦尔堡学院研究》第19卷出版的。第二版则是由AlecTiranti有限
乙瑛碑临写指南 目录 **章 《乙瑛碑》概述第二章 用笔**节 点画第二节 横画第三节 竖画第四节 折画第五节 钩画第六节 撇画第七节 捺画第三章 间架结构**...
演员台词训练 本书特色 《演员台词训练(英国著名演员台词训练大师帕西·罗登博格的理念与方法研究)》是作者杨旭完成中央戏剧学院科研项目的结项成果。作者通过研究中西...
《设计,无处不在(中文版)》内容简介:《牛津通识读本:设计,无处不在》从早餐时喝粥用的汤勺到救人性命的医疗设备,设计无处不在
张迁碑-名碑名帖完全大观 内容简介 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名作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宝库,且代代承启,递嬗演进,已成...
当你正兴致勃勃地看着恐怖片,设想一下,如果那个被邪灵追杀的主人公是你,你该如何逃生?二十年来,作者塞斯只身闯荡在各种恐怖
《古代玉器通论》作为“能论”兼“史论”的形式和内容,论述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近8000年玉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况。中国
乙瑛碑-历代碑帖放大临摹范本 内容简介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上书奏于孔庙百石卒史碑》和《孔和碑》。镌立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
中国当代壁画创作经典--森林之歌 内容简介 一部人类绘画史,是以壁画为开篇的一一还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在那些作为“起居室”的洞窟中,在那些游牧先民遍及的山野石...
艺术家如何在数字时代谋生?你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来自硅谷:当下是做艺术家最好的时代,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你就有了一间录音室。有一部iPhone,你就有了...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内容简介:南宋临安城包括皇城和外城。与北方平原方正的城市形态迥然不同,临安城襟江带湖,依山就势
游鱼装饰设计 本书特色 《游鱼装饰设计》编著者郑军等。鱼,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一个象征吉祥的形象,已经历了漫长的变化发展,在中国装饰史上颇为引人注目。早在原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