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卧儿帝国到英属印度

从莫卧儿帝国到英属印度

作者:[日] 佐藤正哲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年:2023-8

评分:8.0

ISBN:978751394093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了解莫卧儿帝国从辉煌走向陨落的全部过程,目睹它的兴起、繁荣与成就、纷争与陨落,感受古老的印度文明跨越数世纪的兴衰沧桑。

·对南印度历史的额外关注,为中国读者呈现了过去罕有了解的另一种印度,以崭新的历史视角带来更多关于印度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丰富的史料及精彩的叙述,展现了印度历史的动态画卷。第一部分深入探索了莫卧儿帝国由崛起、全盛走向衰落的历程。读者将见证这一伟大帝国曾经的繁荣与成就,感受其在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目睹帝国如何因为内部冲突与外部压力而在权力交替中一步步走向瓦解。以此为转折点,第二部分讲述了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读者将了解到英属时期印度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情况。第三部分则重点关注南印度的历史,介绍了该地区自朱罗时代下延到19世纪中叶的变迁,这与传统的以德里为中心的北印度历史视角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品目录

第一部 穆斯林王权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章 经受考验的民族与宗教 / 3
伊斯兰教的渗透:抵抗与接纳 / 3
穆斯林军事集团的行动 / 11
“奴隶”建立的王朝:“奴隶王朝” / 17
突厥混血贵族的革命:卡尔吉王朝 / 29
建立印度-伊斯兰帝国的梦想与挫折:图格鲁克王朝 / 41
苏丹争立:从赛义德王朝到洛迪王朝 / 56
德里诸王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 62
第二章 竭力实现统一的梦想与野心 / 70
“帖木儿-蒙古王朝”势力的消长 / 70
“印度-蒙古王朝” / 84
在阿克巴皇帝的遗产中:莫卧儿帝国的发展 / 101
第三章 实现统一的铁之意志与帝国解体的危机 / 116
帝国衰落的序曲:奥朗则布皇帝 / 116
忠诚与贡献的背后:拉吉普特的野心付诸东流 / 134
莫卧儿帝国的遗产:文化与社会 / 149
第二部 英属印度的形成
第四章 英国在印度的扩张 / 161
印度社会与殖民统治 / 161
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扩张 / 169
英国的扩张 / 176
第五章 印度的殖民地化 / 187
地方的时代 / 187
卡纳蒂克与孟加拉 / 191
马拉塔和锡克 / 206
殖民地统治体系 / 215
第六章 城市生活 / 224
城市的变化 / 224
殖民地城市加尔各答 / 234
第七章 农村社会及其变动 / 240
殖民地化之前的农村社会 / 240
农村社会的内部结构 / 248
农业的商业化及其影响 / 254
新型土地制度的引入 / 256
第八章 中产阶级与女性 / 266
所谓中产阶级 / 267
宗教、社会改革运动 / 272
女性与“女性问题” / 281
穆斯林的动向 / 292
第九章 “大起义”与殖民地统治体系的重组 / 297
起义的历史 / 298
“大起义” / 304
殖民地统治体系的重组 / 313
第三部 南印度史的舞台
开演 / 323
第十章 祈祷:朱罗时代 / 325
第十一章 磨砺:毗奢耶那伽罗时代 / 350
第十二章 耽溺:纳亚克时代 / 375
第十三章 崩塌:殖民地化时代 / 399
第十四章 剖解:殖民地时代 / 421
参考文献 / 433
大事记年表 / 461
莫卧儿时代晚期喀布尔省后续情况 / 486
近世印度的历史叙述 / 492
后记 / 499
· · · · · ·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日]佐藤正哲,生于1939年,1963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院,1969—1972年在拉贾斯坦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专业留学,攻读博士。现为亚细亚大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南亚社会经济史,著有《莫卧儿时代印度的国家与社会》等。

[日]中里成章,生于1946年,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院东洋史专业,1979—1985年在加尔各答大学历史学院留学,攻读博士。现为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南亚史,著有《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等。

[日]水岛司,生于1952年,197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院东洋史专业,1979年于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系研究生院修完硕士课程。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南亚史,著有《前近代南印度的社会构造与社会空间》《全球史的挑战》(编著)等。

【译者简介】

方少伟,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工学学...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人数较少的穆斯林征服集团要在印度统治占压倒性多数的非穆斯林人口并站稳脚跟,就不可能对非穆斯林严格实施伊斯兰教教法(Sharia)。与此同时,穆斯林统治集团也不得不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我变革,以消除集团内部因为地域、民族不同而产生的歧视,并克服对印度穆斯林(从印度教改信伊斯兰教者)的政治、社会性歧视。于是,“信伊斯兰教者皆同胞”的伊斯兰教教理,不仅在穆斯林中,也在与压倒性多数的非穆斯林的关系中,在种姓制的应对方式上,其真正价值遭遇了试探。与之相对,面对历史上无数次入侵以及移居的异族及其文化,印度文化用同化和吸收的方式显示了它的“宽容”。但是,这种优越感在面临空前强大的伊斯兰教扩张时,经受了巨大考验。拉吉普特军队在和被他们鄙视为蔑戾车(mleccha,夷)的穆斯林军队作战中节节败北,不断“殉难”。为此,印度教徒不得不开始探索新的“宽容”精神。

——引自章节:伊斯兰教的渗透:抵抗与接纳/3


马哈茂德消灭了木尔坦的卡拉米塔派(与伊斯兰教什叶派相近的教派)王国和旁遮普的印度一夏希王朝,吞并了它们的领土,却并未打算在印度这片地区确立长期统治。相反,他进行了彻底的杀戮、破坏和掠夺,从旁遮普到北印度,乃至印度中部、西海岸的主要寺庙和城市,都成为其攻击的目标。1018年,普腊蒂哈腊王朝首都卡瑙季(Kannauj)被占领、洗劫,该王朝不久后也走向灭亡。1025年,神庙城市索姆纳特(Somnath)遭到突袭,包括婆罗门在内超过5万人被杀害,无数青年男女作为奴隶被带到了加兹尼。据估计,马哈茂德远征印度所抓获的奴隶总数达到75万,加兹尼的奴隶市场据说也充斥着印度人。他的残暴、野蛮行为都是奉“伊斯兰”之名,在北印度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后者由此对伊斯兰教始终抱有不信任和恐惧。这对伊斯兰教徒来说,也是不幸之事。

——引自章节:穆斯林军事集团的行动/11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