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精装版)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精装版)

作者:翟学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9

ISBN:978730134153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翟学伟,男,1960年生于南京。自1986年考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起,开始研习社会学,1988年入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其间获法学硕士学位和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于2015—202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曾两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代表作有《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的社会信任:关系向度上的考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及阿拉伯文,并在新加坡等地有繁体字版。

作品目录

目录
研究视角与方法篇
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反省、批判及出路
儒家的社会建构
——中国社会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心理学本土化之我见
——从本土概念向本土研究方法的转化
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
——建构社会与行为科学中的人文方法
关系模式研究篇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人关系网络中的结构平衡模式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
——也论关系强度与求职策略
脸面与人情研究篇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在中国官僚作风及其技术的背后
——偏正结构与脸面运作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社会运作理论篇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
——中国人社会行为变量的考察
个人地位
——中国日常社会学理论的建立
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威结构
——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索 引
· · · · · ·

作者简介

翟学伟,男,1960年生于南京。自1986年考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起,开始研习社会学,1988年入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其间获法学硕士学位和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于2015—202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曾两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代表作有《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的社会信任:关系向度上的考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及阿拉伯文,并在新加坡等地有繁体字版。

精彩摘录

中国社会传统上的类似结构性关系往往发生在表达型结构之内部的不一致性上,即体现为表层结构(话语及其制度设置)和深层结构(实际行动规则)之间的不一致上性。

——引自第173页


“脸”在中国的基本含义是表示一个体根据(为迎合)其所处的社会圈所认同的做人标准,比如道德规范、礼仪廉耻、社会风尚、地方习俗,乃至帮会内部的规则等而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当自我形象一旦展现出来之后,自然会受到来自该个体所处社会圈的各种反应、议论和评估。面子就是该个体根据他人的正反评价而形成的自我感受和认定。个体的“面子”有无或大小,是根据他的“脸”的展示情况而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要获得良好的社会赞誉,他首先要看他自己做得怎么样。但实际上,脸面运作的这一理想模式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很难发生(也可以说儒家的这一做人思想在中国得不到贯彻)。试想,一个可以根据他人表现来发表正反评价和议论而无须看他本人感受的社会,首先就要假定这个社会是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直言不讳的社会。显然,如果一个社会可以容忍不同声音的存在,容许不同地位间的平等对话,或者只管说话而无所顾忌得罪人与否,那么这个社会就无所谓面子问题了。即使有面子问题,也不过属于礼节方面的或印象整饰方面的问题。显然,同样来自儒家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假定不是这样。中国人的社会交往首先是建立在(至少是形式上的)和气、义气、人情、成人之美之类心理基础上的。这意味着人们在行事原则上总是担心得罪他人,伤害他人的面子。由此,面子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总是让人要力图奉承交往中的对方。顺应着这种心理惯性,有面子和没面子就不再来自于个体的自我形象施展得如何,而是来自于他人给不给该个体面子。从上面形成的脸面运作框架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在构成上为了确保面子的维护,形成了一个与之相配合的表达性结构,我称之为偏正结构。主从结构与父子结构的意思相近,其解释力比父子结构更加抽象,用于解释更多情况下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特征,另一方面它也包含了父子结构的内涵,似乎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孝”保持了高度的同质性。主从结构所体现的主要是在顺服、遵从、依附、忠诚...

——引自第173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