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

祛魅

作者:张洪彬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23-9-1

ISBN:978757320774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张洪彬,1980年生,汉族,重庆人。201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学术月刊》编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宗教史、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近年主要用力于近代思想史上的世界观祛魅与复魅。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学海》《探索与争鸣》《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周易研究》《史林》《民俗研究》《政治思想史》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等转摘。

作品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思想背景:中国宗教与有机宇宙观
第一节 中国有无宗教?
第二节 中国宗教
第三节 中国宗教的两个子系统:多神论和泛神论
第四节 中国宗教的宇宙观基础:有机宇宙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天之祛魅:以彗星和求雨为例
第一节 彗星
一、传统中国的彗星解释
二、晚清基督徒的彗星新解
三、彗星新解对晚清朝野的影响
第二节 求雨
一、传统中国的求雨信仰:以1879年朝野的求雨为例
二、基督徒关于求雨的言说
三、中国人的两种回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之祛魅:以地震和风水为例
第一节 地震
一、传统中国的地震解释:以1679年京师大地震为例
二、基督徒的地震解释及其困境
三、地震解释之旧与新:以1879年武都大地震为例
第二节 风水
一、传统中国的风水信仰:以1875年同治帝墓选址为例
二、基督徒对风水信仰的批判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风水批判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之祛魅:以疾疫和灵魂为例
第一节 疾疫
一、传统中国的疾疫理解
二、晚清基督徒提供的疾疫新解
三、疾疫新解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二节 灵魂
一、传统中国的灵魂观念
二、基督徒对中国灵魂观念的批判
三、科学解释中的灵魂观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宇宙观之于基督教和中国宗教的不同意义
第一节 机械宇宙观之于基督教的意义
一、自然神学在西方
二、自然神学在中国
第二节 机械宇宙观之于中国宗教的意义
一、基督徒对中国有机宇宙观的批判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回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演论之于中国宗教和基督教的不同意义
第一节 天演论之于中国宗教的意义
一、传统有机宇宙观与天演论的相似性
二、天道之蜕变
第二节 天演论之于基督教的意义
一、达尔文主义与自然神学
二、基督徒对天演论的批驳:以李杕和李春生为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后记
再版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张洪彬,1980年生,汉族,重庆人。201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学术月刊》编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宗教史、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近年主要用力于近代思想史上的世界观祛魅与复魅。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学海》《探索与争鸣》《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周易研究》《史林》《民俗研究》《政治思想史》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等转摘。

精彩摘录

传统典籍中的“天”作名词用时,除了指天性、本性之外,可以分为三层:一是作为整体意义上的宇宙,是“能生的自然”,是作为万物之根源和主宰者的“天”,往往又可以称为“道”“理”“太一”“太极”等,是中国泛神宗教中的最高神圣存在;二是被第一层意义上的“天”化生出来的万物,是“派生的自然”,即所谓自然之天、物质之天;三是天空之“天”,是与“地”和“人”并列的,往往又称为“苍苍之天”,与其他万物一起,共同构成第二种意义上的“天”

——引自章节:第一章思想背景:中国宗教与有机宇宙观 14


总而言之,中国宗教中有两个重要的子系统,一是多神论的人格信仰,二是泛神论的非人格神信仰。虽然这两者一直并存于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传统之中,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重要性。大体而言,中国中上层社会尤其是知识阶层所理解的“天”越来越变得抽象和非人格化有一个从帝、上帝、天帝到天,再到道、理、太乙、太极等概念的转变趋势。在先秦时代,人格神的天是占据主流地位的。但在老庄、汉儒之后,泛神论的天和天道占据了更为主流的位置。道、理、天道、天理、阴阳、太极理气等泛神论的范畴在宋明理学中更扮演着理论基础的角色。随着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和信仰传统中占据了中心位置,泛神论获得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引自章节:第一章思想背景:中国宗教与有机宇宙观 14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