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研究

稷下学研究

作者:白奚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年:2023-9-30

ISBN:978754037396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白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主要方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化。著有《稷下学研究》、《老子评传》(陈鼓应合著)等。《稷下学研究》一书年获2000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作品目录

百家争鸣探源的力作 ——《稷下学研究》序/李慎之
导 言 1
第一章 稷下学宫产生的文化背景 7
一、经济政治变革与士阶层的兴起 7
二、礼贤下士之风和布衣卿相之局 16
三、百家之学的出现 20
第二章 稷下学宫与齐国 27
一、齐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27
(一)自然条件与经济 27
(二)政治需要 28
(三)文化传统 30
二、其他诸国之分析 33
(一)鲁与三晋 33
(二)楚 35
(三)秦 37
第三章 稷下学宫的盛衰 40
一、滥觞 40
二、创立 46
三、兴盛 50
四、衰落、中兴与终结 55
第四章 稷下学宫的性质与功能 60
一、 “不治而议论”之所 60
二、政治功能 62
三、学术活动 67
第五章 稷下学术综论 71
一、学派、文献与人物 71
二、学术特点 81
(一)多元 82
(二)融合 83
(三)创新 86
三、发展趋势 89
四、历史地位 93
第六章 稷下的主流学派黄老之学 96
一、黄老之学产生并成熟于稷下 96
二、稷下黄老学派的奠基之作《黄帝四经》 101
(一)《黄帝四经》早出之新证 102
(二)《黄帝四经》的道家哲学理论 120
(三)《黄帝四经》的法家政治学说 126
(四)《黄帝四经》与百家之学 132
三、慎到、田骈学术之异同 145
第七章 孟子与稷下学 157
一、孟子非稷下先生辨 157
二、孟子所受《管子》心气理论的影响 165
(一)对几种观点的剖析 165
(二)《管子》心气论的伦理色彩与文化渊源 175
(三)孟子对《管子》心气论的引进、改造和利用 181
第八章 “宋尹学派”与稷下学 191
一、 “宋尹学派”献疑 191
(一)《管子·心术》等篇非宋、尹遗著 191
(二)“宋尹学派”献疑 195
二、宋钘对墨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00
三、尹文突出名法的黄老思想 207
第九章 稷下齐地之学的代表作品《管子》 221
一、《管子》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221
二、《管子》中的黄老思想 227
(一)《管子》对道家哲学的特殊贡献 —— 精气理论 227
(二)道法结合,以道论法 231
(三)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233
(四)礼法并用,注重民心和道德教化 236
三、《管子》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240
(一)《管子》中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轨迹 241
(二)《幼官》等四篇实现了阴阳五行的合流 246
(三)《管子》阴阳五行合流的历史背景 253
(四)《管子》阴阳五行思想的历史地位 255
第十章 邹衍与稷下学 258
一、邹衍思想的转变及其学术渊源 258
二、邹衍学说的主要内容 266
(一)五行相生 —— 《主运》的四时教令思想 266
(二)五行相胜 —— 《终始》的历史哲学 271
(三)大小九州的地理观 275
第十一章 荀子对稷下学术的吸取和修正 279
一、荀子的人性学说与稷下学 279
二、荀子礼法结合的政治理论与稷下学 284
三、荀子的天人关系论与稷下学 289
四、荀子的认识方法论与稷下学 294
结 语 299
稷下大事年表 301
稷下诸子生卒约数年表 302
主要参考文献 303
后 记 306
· · · · · ·

作者简介

白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主要方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化。著有《稷下学研究》、《老子评传》(陈鼓应合著)等。《稷下学研究》一书年获2000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精彩摘录

p92“黄老”之称不见于先秦典籍,而首见于《史记》。但是司马父子并未从学术内涵上对什么是黄老之学做出任何界定,而只是笼统地说某某“学黄老之术”、某某之学“归本于黄老”等,从而导致当今学术界的许多分歧意见。p93黄老之学的学术内容是以两个标准来界定的:其一是依托皇帝立言者,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是其主要代表;其二是道法结合、以道论法、兼采百家者。p96儒墨被称为当时两大显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墨家也声称自己的学说是“禹之道”。道家仅凭创始人老子的声望难以与儒墨抗衡,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稷下的道家学者受田齐统治者“高祖黄帝”举措的启发,遂打起了黄帝的旗号,冠黄帝于老子之上声称自己的学派乃是直接继承黄帝的统绪,因而比儒墨渊源更久远,道术比儒墨更高明,地位也比儒墨更显赫。P97关于(黄帝四经)成书年代,本书认为其成书较早,当在战国早中期之际,先于管、慎、孟、庄诸书。关于作者…笔者认为,该书最有可能是稷下学宫中佚名的早期黄老学者所作,它是稷下黄老学派的奠基之作。p127《韩非子.二柄》曰:“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可见韩非所谓刑德乃是法治的两个方面。法治所利用的是人皆趋利避害的本性,由人皆避害而用刑罚,此之谓刑;由人皆趋利而用爵赏,此之谓德。《四经》所谓刑德与此不同。《法经.君正》给德下了定义:“德者,爱勉之也”,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勉励教化他们,以这样的指导思想施政即是德治。德治的结果必然提高人的自觉性,使人向善。可见德治是利用人们道德自觉的力量来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即孔子所谓“有耻且格”。而法治则是利用人们非自觉的类似动物的本性来驱使和迫使其就范,而与道德自觉无关,即孔子所谓“免而无耻”。要之,《四经》所谓德乃是仁德、德治之义,其所谓刑乃泛指法治,其刑德乃是指法治与德治两种统治方式。而韩非所谓德则是指爵禄庆赏,...

——引自第93页


各级权力所有者同士阶层之间是互为供求的关系:一方面士阶层提供智能,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是供,彼是求;另一方面,社会提供职位爵禄,以满足士阶层参政和改善地位的需求,彼成了供,此成了求。双方的需求都是那样迫切,从而形成了稳固的交换关系。而当士人能够以自己的德智才能同社会进行自由交换,并且这种交换得以长期而稳定地继续下去时,士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的社会阶层便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般地产生了。

——引自第9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